暈輪效應(Halo Effect)
暈輪效應最早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桑代克於20世紀20年代提出的,又稱「光環效應」、「光暈效應」、「月暈效應」,屬於心理學範疇,暈輪效應指的是人們對他人的認知首先是來自於初步印象,然後,再從這個印象推論出認知對象的其他特質,也就是說,人們對一個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經常係以既定印象概全,如此一來,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倘若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暈輪效應的形成原因,與人類知覺特徵的整體性有關,人在知覺客觀事物時,並不是對知覺對象的個別屬性或部分孤立地進行感知的,而總是傾向於把具有不同屬性、不同部分的對象知覺為一個統一的整體,這是因為知覺對象的各種屬性和部分是有機地聯繫成一個複合刺激物的,譬如,閉著眼睛,只聞到蘋果的氣味,或只摸到蘋果的形狀,頭腦中就形成了有關蘋果的完整印象,因為經驗彌補了蘋果的其他特徵,如顏色(綠中透紅)、滋味(甜的)、觸摸感(光滑的),等等。由於知覺整體性作用,知覺客觀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而用不著逐一地知覺每個個別屬性。
此外,對人知覺時的暈輪效應,還在於內隱人格理論的作用,人的有些品質之間是有其內在聯繫的,比如熱情的人往往對人比較親切友好,富於幽默感,肯幫助別人,容易相處;而「冷漠」的人較為孤獨、古板,不願求人,比較難相處。這樣,對某人只要有了「熱情」或「冷漠」的一個核心特徵,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去補足其他有關聯的特徵。另外,就人的性格結構而言,各種性格特徵在每個具體的人身上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例如具有勇敢正直,不畏強暴性格特徵的人,往往還表現在處世待人上襟懷坦白,敢作敢為,在外表上端莊大方,懇切自然。而一個具有自私自利,欺軟怕硬性格特徵的人,則會在其他方面表現出虛偽陰險,心口不一,或阿諛奉承,或驕橫跋扈。這些特徵也會在舉止表情上反映出來。於是,人們既可從外表知覺內心,又可從內在性格特徵泛化到對外表的評價上。這樣就產生了暈輪效應。
延伸性概念:內隱人格理論、社會心理學、認知偏誤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教育大辭書
(本則晴天小百科係由陳楷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