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粗估去年(2020年)全年的新生嬰兒頂多是16.4萬人,再加上遷出多於遷入以及死亡人數大於出生數的相互拉扯,這使得台灣一地的總人口確定是開始呈現負成長的傾斜趨勢,如此一來,相與關聯的警訊意義,便有它商榷、議論之處。

基本上,總人口數的不斷減少,這早已是一件不爭的變遷事實,只不過,昧於真相並且淨吃過往人口紅利的資產老本,終究是讓總人口負成長的客觀現象,成為了用以壓倒駱駝的一根稻草,如此一來,如何就推力與拉力的兩造作用,以找出包括戰略和戰術的因應對策,這才是停損設置的策進作為,遠地不說,關於人口數量的增減情形,是要有從自然增減到社會增減的綜融思辨,這是因為扣緊多生多死以演變到少生多死的人口組成,指涉出來的會是糾結意願、能力以及結構性問題的通盤檢討,藉以找出涵蓋『婚—生—教—養—衛』的破解之道;連帶地,單純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背後更是直指『樂業—安居』的環境因素,以此觀之,來自於環境、制度及其個別境遇的分殊考察,這未嘗不是凸顯當前教育、政經與國際社會之於未來競爭發展的台灣困境所在。

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斷然是不能將自然增減一事,侷限於生理範疇的生或不生的二分切割,而是要從心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抑或是全球化的總體角度切入,藉以找出從個體、集體到整體之於層次性轉化的可行對策;再則,最近兩年下來新生嬰兒人數大幅減少的生育現象,這除了有其疫情寶寶或生肖寶寶的愛憎情結外,此一少生抑或是不生的外顯行為,亦有展延並追索至態度價值及其認知基模的串聯性思考,換言之,婚嫁之主觀意願的怯弱以及客觀條件的羸弱,讓「不婚」成為影響生育人數的關鍵因素,也就是說,近年來自然增減之所以會出現反差情形,重點並不在於婚生人數的少生或者乾脆不生,而是不想結婚的時代潮流,不斷地墊高生育門檻的困難度;連帶地,遷出與移入的社會人口多寡,也不再只是限縮在個別生命境遇的分殊選擇,像是標舉婚姻斜坡理論的跨國婚姻抑或是人力資本運用的海外謀生,而是要去檢視從跨國婚姻到多元文化家庭以迄於從一人出走到等待落葉歸根的鑲嵌斷鏈。

總之,關乎到自然與社會範疇的人數增減,還是要回歸到家庭能量的增補以及社會量能的增強,特別是當人口總數的負成長,已經是短期之內難以再逆勢翻升的發展趨向,那麼,對於就學、就業、就養到就醫的階段性轉折,也因為時候未到而成為一隻未來式的「黑天鵝」,至於,從人口紅利翻轉所造成的國家發展赤字及其產生的滾動影響以成為一頭加速增溫爆發的「灰犀牛」,這倒是一件不爭的殘酷事實。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