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聖泓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日前的20顆牙事件,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更挑起了仇醫與挺醫的多方激論,衝動過後,也許可以靜下心來,以各種不同的角度,重新省視這個議題。

對此,筆者閱讀各家新聞媒體資訊後,試著盡量以客觀中性的詞彙,來陳述整起事件:嘉義縣34歲鄭姓女子患有智能障礙,於2020年10月30日因牙齒全口蛀牙,由診所轉診至嘉基口腔顎面外科門診看診,經術前評估後,於11月4日接受拔牙治療,經五個小時(家屬陳述)的手術過程,於全身麻醉下拔除20顆殘根(院方陳述),術後於恢復室觀察2小時,穩定後出院返家。5日上午鄭姓女子喝湯時喊牙痛,鄭父下樓拿止痛藥,回來便發現鄭女失去生命跡象,送至大林慈濟醫院急救,鄭女因為大腦缺氧時間過久,未來很可能變植物人,住加護病房9天後,醫生與家屬商議決定於13日拔管,鄭女宣告不治,18日的解剖,初步判斷死因為右側肺部吸入性肺炎。

一、媒體端的思辨
1.客觀報導:即使筆者嘗試以中性的觀點來陳述本事件,然而,各家新聞媒體所呈現的報導內容不同,透過筆者主動篩選後所做的陳述,就已經無法稱作是客觀,所以筆者了解,無法苛求新聞媒體以完全客觀的角度去呈現每一則新聞。

2.中性陳述:節錄ETtoday的報導段落「34歲的鄭姓女子日前到醫院拔蛀牙,而牙醫師診斷後,卻一次拔了她20顆牙,但女子回家後隔天陷入昏迷……」,該報導省略了鄭姓女子患有智能障礙的特殊背景、經由診所轉介至區域教學醫院治療的就醫脈絡、經過術前評估安排手術而非就醫當天直接拔牙的時序,以及「卻」字帶有記者主觀判斷的情緒用語,都是假定記者是嘗試以中性的陳述製作新聞報導時,可以進一步商榷與精進的部分。

3.事實查核:舉病患返家後的狀況為例,ETtoday報導「返家後就陷入昏迷」,CTWANT報導「返家休息卻一直昏沉,隔天鄭父煮湯要給女兒吃,才發現女兒已陷入昏迷疑斷氣」,蘋果報導「5日上午喝湯時喊牙痛,鄭父下樓拿止痛藥,回來便發現鄭女失去生命跡象」,媒體報導內容出入甚大,然返家狀況並非死因一般難以求證,新聞媒體的專業自我有待加強。

二、家屬端的思辨
1.術前有無告知拔牙顆數:本議題醫病雙方說法有所出入,就病患父親表示,院方術前並無告知要拔幾顆牙,若事前就知道要拔20顆牙,也許就會多加考慮、不會簽下同意文件,然而,若十分在意拔牙數目,何以病患父親會在不知道女兒要拔幾顆牙的狀況下,同意進行全身麻醉的拔牙手術?

2.同意書簽署的議題:鄭女表姊表示舅舅(鄭女父親)不識字,醫院未向他解釋要拔哪幾顆牙,就引導他簽下同意文件。若要以「引導」的主觀判斷來詮釋院方讓病家簽署同意書的行為,是否需要思考院方「引導」病家簽署並進行本次治療的動機或誘因為何?再合併前述議題一同討論,病家簽屬同意書的事實,代表病患家屬在整個醫療過程並非被排除在外,也具有詢問本次醫療行為相關問題的機會。誠然,簽署同意書不代表病家需要將醫療後果概括承受(如醫療疏失等),但是,簽署同意書的病家,該為自己有沒有去了解本次醫療行為的基本內容(如拔幾顆牙等)負起多少的責任?

三、醫療端的思辨
1.嘉基聲明稿的內容詳實程度:嘉基聲明稿中,有寫出「術後病人送至恢復室觀察2小時」,但沒有寫出手術進行多久,在聲明內容上的醫療過程紀錄呈現有所選擇,聲明稿指出,替病患拔除20顆殘根,然而,據病患家屬陳述「醫師解釋,鄭女18顆牙壞死,另2顆牙冠幾乎沒了,所以一起拔除。」,再佐以鄭女表姊所拿出拔下的牙齒照片比對,似乎20顆牙並非全部都是殘根。

2.給醫師的聲援:市議員黃思婷19日在議會聲援,稱「願意協助身障者的醫師都是了不起的好醫師」,願意協助身障者的醫師裡面,有很多了不起的好醫師,但並非都是,用字遣詞可以再小心斟酌,且是不是了不起的好醫師,也跟本次事件有沒有醫療疏失並無關聯。議員的重點應該是在譴責未審先判的網路霸凌,將會嚴重打擊特殊需求牙科團隊的醫療士氣。

四、鄉民端的思辨
1. 20顆牙的可怕:誠然,拔1顆牙跟拔20顆牙,就是不一樣,但是,鄉民看到拔20顆牙時,有沒有去思考或是搜尋一次拔這麼多顆牙的原因?拔20顆牙的風險或因為拔多顆牙致死的機率為何?拔牙跟麻醉的相對風險孰輕孰重?還是以既有的認知基模,去直接判斷拔20顆牙有違鄉民認知的醫療常規?

2.鍵盤下的正義:由以上各方的思辨可以知道,我們從螢幕背後所得知的訊息,是有多麼地歧異且有待商榷,倘若妄下判斷或做出批評,也許只是敲幾下鍵盤,也許不花幾秒鐘的時間,也許送出當下就忘記了,卻可能會很深很深地傷害了某些人,正義的鍵盤柯南又是否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