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地方的時事新聞報導,背後所糾結的兒少受教權益,是有其深思探究的必要。

話說︰根據台中市教育局的統計顯示,2019年國小的中輟27人、國中220人,高中的中途離校人數1,298人,至於,復學的比例部分,國中、小大約是86%,高中則是僅45%左右,以此觀,高中的中離人數超過於國中小的中輟生有5倍之多,但是,復學率則是僅只有國中小的一半不到,對此,台中市教育局表示已經訂定有輔導機制,藉由「心到位腳到位」以運用多元資源,來找回這些的中輟或中離學生,誠然,從中輟、中離、復學到尚輟的該起兒少受教失學議題現象,相與關聯的命題意旨是深邃、多重與複雜的,這是因為︰

首先,雖然都是無法安住其心,以在學校接受應該要有的社會化涵養,但是,兒童與少年實則是分屬於不同的心智年齡及其相對殊異的生態環境、問題需求、資源盤點以及各自差異的因應措施,因此,無論是有『同中存異』抑或是『異中求同』的兒少失學對應策略,但是,相當程度上,投射出來的還是兒少背後的家庭系絡,究竟出現那些運作失靈情形,以至於讓義務教育階段的中輟和高中職的中離,一而再地復返以成為某種的迴圈或宿命。准此,如何正視社會變遷對於家庭守護量能與能量的可能戕害,那麼,揆諸於理論的關照或是實務的操作,在在有其典範新構與移轉的必要思考,否則,上述兒少的中輟、中離、復學與尚輟,當只是冰山一角的『黑天鵝』,假以時日的『灰犀牛』恐將會以加快的速度,來迎接對於社會破壞力道的更大強度。

其次,跳脫諸如「推力拉力」、「生態系統」、「認知行為」、「任務中心」、「問題解決」抑或是「復原優勢」等透視觀點,單就上述兒少受教的脫序迷亂行徑,便有落實於工具層次的論述思考,畢竟,從兒童到少年以迄於從國中小到高中職所之於失學的議題現象,這當中糾結的是從請假到翹課;從中輟到中離;從復學到再輟;從返校到尚輟;從個人因素、學校因素到家庭因素;從偏差行為到曝險行為或觸法行為;從讀書意願、學習能力或學業成就落後的結構性限制;從生理到心理、社會、經濟、認知等發展介面;從家庭適應到學校適應或生活適應;以及從教育到警政、社政或勞動、司法的界線跨域等等根深柢固的處境、情境、困境與環境,以此觀之,要如何有其從單一到多重、從短期到中長期、從消極到積極、從止惡到預防以迄於來自於分類分級、分階分段和分時分程的兒少失學處遇措施或兒少家庭服務計畫,那麼,對於該項的兒少失學議題,自當不能小覷可能招致的衝擊影響,遠地不說,從少事法的增修到少輔會的升格以迄於新課綱的上路,其所預伏的相關發展性危機,又豈止於各自本位的消極作為,就可以了得?

總之,台中市的這一則教育行政報導,是有一葉知秋的反思意涵,對於從主流以加惡到邊緣甚或是對抗文化的兒少失學現象,背後所糾結的固然是對於弱勢兒少及其脆弱家庭之累積性剝奪、制度性障礙、社會性排除而來的滾動性影響,但是,正本溯源之所在,還是在於如何破解結構環境對於「家庭」的構造影響及其配套措施,至於,將兒少諸多脫序、迷亂情事,視為是一種的國安議題,這也是不為過的變遷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