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命名:走路處方箋
文字說明
秋高氣爽的季節與母親走在新北巷弄裡,有種淡淡的幸福。母親脊椎側彎造成神經壓迫,影響整體行動力,醫生建議手術,母親不想手術,親友推薦下求助疼痛門診。非藥物治療的型態,最主要處方箋就是走路,坐姿三十分鐘就要起來走動,在肌無力狀態下且伴隨麻與疼痛,藉由助步車開始治療的歷程。
清晨散步聽起來沒什麼,但是,對一位八十多歲脊椎側彎壓迫神經的長者而言,從起床到出門就要耗費五十分鐘,因為起床到步行是最辛苦的。撐過這一階段,只要能步出家門,就漸入佳境,母親一開始大約走十五步就需坐下休息,持續兩個月的清晨散步搭配每週四次的復健與一次疼痛門診,母親步行時間由三十分鐘進展到八十分鐘,這當中包含坐下休息時間。醫生說肌力明顯增加,若能持續,現有的麻與疼痛會緩解甚至消退。
醫生的專業診斷與母親的配合看似為進展的主要因素,實際上社會支持在當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巷口鄰居阿姨總是鼓勵著母親,以她親身骨折手術的經驗和母親分享,甚至有位不認識的大嬸清晨運動時主動關懷母親,撩起她兩支褲管露出膝蓋人工關節手術疤痕,提醒母親一定要繼續走,疼痛也要走,才會維持行動力。母親也觀察到有位白髮中廣身材的婆婆,每天清早杵著柺杖步行,下肢看上去不太協調,但行動起來卻有一番獨特的平衡。母親每日運動所見所聞,讓她產生普同感,不再只是那句「你們不會懂啦、我的痛法和別人不一樣」,現在很多人懂她。
有天我們見到一隻後腳戴著輔具的狗,主人耐心牽牠散步,看得出狗也在適應中,但仍不放棄。母親以往的生活型態完全以家庭為重心,喜歡宅起來做家事,這回不得不情況下每天清早出門走路,看見身邊許多高齡者為了延緩退化與維持現有能力之積極作為,讓她不再專注在自己的困難上,而是看見可行之道,而且這樣的人就充斥在她周圍。
經過兩位醫師診斷建議手術之後,其實我們是很害怕再找第三位醫師,害怕醫師宣告只有開刀這條路。家人讓母親自己決策她想要的醫療方式,身為兒女的就全力支持,包括醫療資訊的蒐集與治療後的照顧,很幸運的我們兄弟姊妹住處與母親只有一碗湯的距離,互相支援機動性高。
不良於行一度讓母親自我效能低落,覺得人生沒希望,醫生的運動處方箋搭配減法照顧的執行,讓亞健康的母親逐漸恢復自我效能,自己去復健與上市場,她開始相信自己的行動力是能夠提昇的,清晨也主動出門走路。
忘了一提還有寵物犬的陪伴也是一大助力,為了讓清晨走路不會太枯燥,派出最可愛的天使臘腸狗陪同散步,雖是散步,卻也是一趟的多重感官刺激訓練。
(李婉如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