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爲PTSD)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屬於焦慮性疾病之一,是指個人經歷或目睹重大、危及生命的事件後所產生的情緒、認知及行為經驗,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夢,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IV(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1994)將創傷事件的判定準則為:
1.個人曾經驗到、目擊到或被迫面對一種或多種事件,這些事件牽涉到實際發生或未發生,但是,會對於個人構成死亡或嚴重身體傷害的威脅,抑或是會威脅到自己或他人的身體完整性。
2.個人的反應包含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恐怖感受,因此,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所界定的創傷經驗包括客觀事件以及主觀感受。
此外,創傷後壓力反應症狀的分類與界定,DSM-III(APA,1980)將其分為三症狀群,包括:
1.再經驗創傷事件(re-experience)
2.反應麻木(numbness)或對外界反應減少
3.創傷之前未出現的其他反應,例如過度的警覺或過度驚嚇反應、睡眠困擾、罪惡感、記憶障礙或注意力問題、逃避導致回想創傷事件的活動、當暴露在與創傷事件相似或象徵創傷事件的情境中,導致症狀的嚴重度增加。
PTSD 依其發生及症狀持續的時間可分為以下等六種(Saigh & Bremner, 1999):
1.急性PTSD(Acute PTSD)
2.遲發性 PTSD(delay PTSD)
3.慢性PTSD(chronic PTSD)
4.間歇性PTSD(intermittent PTSD)
5.殘餘的PTSD(residual PTSD)
6.再發作PTSD(reactive PTSD)
其症狀存在的時間可由事件發生後四週至終生,但是,於臨床上較有意義的分法乃以症狀持續時間來界定,倘若事件發生後四週至三個月出現症狀為急性PTSD,超過半年症狀仍存在則會發展為慢性PTSD。
總之,PTSD 是一種真實的疾病,人們在經歷過擾亂或可怕的事件後,可能會患這種疾病,隨著對此疾病的知識累積,DSM系統不斷補充及修改PTSD之診斷準則,藉此更清楚了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概念的形成,並有效透過藥物和療法來加以治療。

延伸性思考:壓力調適、生活品質、自癒力
參考資料:
林怡慧(2001)〈九二一震災後災區青少年之創傷後身心反應:性別差異及創傷暴露程度效果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
衛生福利部官網。
維基百科。
(本則晴天小百科係由單柏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