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指出私立小學的學生人數近十年成長了三成二,一○八學年之際更是首度飆破四萬人,此一少子女化的衝擊影響致使學生的生源減少,但是,就讀私立小學的人數卻是反而出現逐年攀升的突兀現象,宜有它進一步深究之處。

誠然,當代台灣一地諸多的教育改革,揆諸於表相的顯性功能之一,便是大專校院數量的翻倍增長,乃甚至於在一味地從專科到技術學院抑或是科技大學的升格氛圍底下,處處都是在地受教的區域型綜合大學或科技大學,如此一來,邊際效用遞減的衍生性影響,便是如何在生員大餅的結構性環境限制底下各謀出路,像是將大學擴充至研究所、在職專班抑或是無所不在的推廣教育;連帶地,從大學以向下增設綜合中小學的權變方式,這也成為了一種逆向操作的生存策略,以此觀之,上述飆破四萬人以就讀私立小學的理性選擇,無非也是某種供需法則底下,用以滿足各取所需的一項共好策略。

基本上,選擇就讀私立小學一事,在高昂的學雜費背後已然是兼具推力與拉力及其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的多方考量,就此而言,私立學校所包括實驗教育、全美語學校及其一貫學制且升學保障的誘因條件,相較於經費有限的特色課程及其不適任教師之受教品質的公立學校,各自生態環境的高下立判,自然會是讓家長心中的一把尺有所拿捏。冀此,在這裡的針砭真義就不全然是聚焦在個體層次之分殊待遇的『蘋果』身上,而是背後有其『木桶』之集體層次的制度性掩護及其『製造商』之整體層次的結構環境庇護,也就是說,對於該起頗為突兀的議題現象,理當是要有整全多層的考察介面。

事實上,還原回到教改的學校演進歷程,這其中包括有從大專到高中職、國中以迄於又回到國小;從升格到降格以迄於向下延伸之教育事業體的綜合規劃;從公立學校到私立學校;從制式教育到特色課程;從法定預算到市場收費;從國小、中念公立到改讀私立的中小學;以迄於從公立學校新課綱的特色課程到私立學校的主打雙語、實驗教育等,然而,癥結點還是在於該項本末倒置的發想思考,畢竟,展現在眼前的已然是少子女化及其教育市場萎縮的客觀事實,因此,在這裡的思辨論述也就不全然在於各顯神通的招生策略,而是從受教的數量到素質而來的技能資產與成就資產,終究是要有市場規模與範疇經濟的基本提問,如此一來,無法也不可能把學生數量的餅做大之際,那麼,各級學校的生存之道,自然也要包括轉型抑或退場在內的全面性思考,否則,各種的因應措施,當只是苟延殘喘於等待壓倒駱駝最後一根稻草的出現,尤其一旦成真之際,所造成摧枯拉朽的衝擊影響,將是遠遠超出想像之中的戕害,更遑論於上述的變革對策,背後所隱含教育資源配置不足和不均及其更為嚴重的階層惡化情形,這才是一項極為嚴重的發展性危機課題。

總之,該項因應於少子女化的生員減少以找出學校生存活路的延伸性思考,不單單只是某一高職改名但卻只招收到一名學生的時事新聞,而是相迎於開學的通過性儀式,但是,主管機關卻是束手無措施於諸多教育亂象的繼續蔓延惡化,遠地不說,在暑假的空窗期間,教育當局如何超前部署於可能會到來的第二波COVID-19疫情影響及其不同的因應對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