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姿態(Coping Stances)
Virginia Satir所發展出來的「應對姿態」,又可稱為「求生存姿態」,可用來呈現家人之間的溝通型態以及這些溝通型態對於每個人之自我價值感及與家人關係的影響,對此,Satir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認同,是從兒童時親子互動經驗中發展而來的,大多數人從小時候開始,就從和父母的互動經驗中界定了自我的價值,並且學會用各種求生存的姿態,比如:隱藏自己的真實感受與需求,以對抗來自父母之口語或非口語的、感覺到的或推測得來的威脅,保護自我價值感,使小小的自我得以生存下去。
Satir在其數十年家族治療的臨床經驗中,長期觀察家庭內成員的互動,發現人們在面對威脅或壓力的情境時,因要保護個人的自尊而產生口語訊息與非口語訊息互相衝突之不一致溝通的應對方式,也就是說,所出來的字句是一個方向,情感卻是另一個方向,也就是所謂的溝通是為了求生存、保護自己的姿態,並不是與人連結,換言之,人們從小即知道如何保護自己。
對此,Satir把日常生活中複雜的互動,簡化成三個面向:自我(self)、他人(others)和情境(context),然後,依照對這三個面向的考量多寡,分成以下五種的應對的姿態,並且藉由個人的身體姿態、身體語言與口語內容綜合表達出來,各自的呈現方式分述如下:
一、討好型:與人溝通時,忽略了自己,在乎他人跟事件,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同,常會以好、答應他人方式來溝通,沒有表達自己真正的需求。
二、指責型:與人溝通時,在乎自己、事件,但卻不在乎他人,總是用否定、
命令來溝通。
三、超理智型:與人溝通時,只在乎事件,忽略了自己跟他人的想法,溝通時總在爭辯、說理,認為自己是對的且隨時保持理性,以避免自己情緒化。
四、打岔型:與人溝通時,雖然在乎他人,但不在乎自己跟事件,多半表現出一副看起來和任何事都無關的樣子,因而忽略自己、他人和情境。
五、一致型:與他人溝通時能真誠的自我表達,同時也能關注對方,在適合的
情境脈絡中,傳達直接的訊息,並且為此負責,能顧及自己、他人和情境。
除了上述的一致型溝通型態,其它四種至少都忽略了情境、自己或他人的其中一種,而最直接、真誠的溝通方式是「一致型的溝通」,這種溝通型態最有助於自我價值感的提昇。
延伸性思考:家族治療、一致型的溝通、 求生存姿態
資料來源:
李崇建(2017)<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親子天下。
(本則晴天小百科係由江珮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