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內政部於日昨所公布的「108年簡易生命表」,顯示出來國人的平均壽命為80.9歲,這其中男性為77.7歲、女性為84.2歲,男女兩性都創下了歷年以來的新高,而且對照於全球的平均壽命比較,台灣一地男、女性的平均壽命也分別高於全球平均水準有7.5歲和9.2歲之多,這多少指陳出來台灣社會已然是邁入相對成熟的福利國家之林,而這也讓所高齡少子女化的拉扯關係,更是有其嚴肅看待的必要。

誠然,近年來國人的平均壽命是呈現長期的上升趨勢,像是從2009年的79.0歲增至2019年的80.9歲,此一平均壽命的歲數增加,固然是糾結個人因素、制度設計及其整體環境的多重作用,但是,單純之「平均壽命」的數量增加,是否等同於「健康餘命」之生命品質的提升,這部分自當是有其進一步探究之必要,遠地不說,僅就平均壽命延長的單一事實來看,此一因應於描述統計而來的交叉分析、相關推論及其策進作為,宜是要有通盤的檢視、討論,比如說:從直轄市到非六都的其它縣市政府、從六都的台北市到最尾端的高雄市、從西部到東部、從北部到南部抑或是從本島到離島等等不同的區位屬性,其所呈現出來平均壽命年數的遞減或差距,背後潛藏的乃是某種集體意涵的整體社會事實,換言之,平均壽命的區域性落差,就不只是長壽基因的個別條件,還直指包括醫療資源、生活功能以及友善環境在內的綜融考量。

准此,在這裡的針砭所在除了藉由流行病學以找出壽命得以延長的結構性因子外,相與對應的改善對策,將會是如何得以有效地提升長壽生活品質的關鍵所在,誠然,即使扣緊微視面的個體範疇,但是,兩性平均壽命增加一事所關聯到諸如性別、年齡、身心狀況、婚姻關係、家庭結構、經濟安全、社會資本及其支持體系等屬性特徵,彰顯出來『活得久』和『過得自在』之間的貫通或斷鍊,是要有從老年長者的「個體」到長照家庭的「集體」以迄於超高齡社會的「整體」,藉此思謀讓長者得以『優雅老化-健康老去』的願景藍圖;連帶地,對於同屬依賴族群的幼年人口,也是要有等量齊觀的因應措施,畢竟,預估台灣地區會在今年(2020年)首次出現死亡人數高於出生人數的所謂「死亡交叉」現象,而此一來自於生育率驟減所招致的人口負成長時代,國家機器的各項應變對策更是要有從國內本地的自然減少到國外移入的社會增加、從本人對本人之個人移轉到本人對外人的社會移轉以迄於從『婚-生-教-養-衛』的少子女化對策到『病得輕-老得慢-死得快』的高齡化想望,藉此舖陳一套幼有所長和老有所終的可欲期待,不過,弔詭的是對於肩負扶養與奉養之責的勞動人口,又有無包括戰略與戰術的並進布建?

總之,從平均壽命增加到健康餘命提升而來的延伸性思考,點明出來該項簡易生命表的數字大小,實則糾結的是涵蓋著生命事件、生命週期、生命流點以及生命歷程的深邃思辨。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