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誼銘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工師學分班學生)

 

根據56789年齡實驗室的調查顯示,近八成得長輩渴望有人陪伴,這其中有超過五成的中高齡者自認是孤單,可以預見的是在高齡化越趨嚴重的今日,心靈上感到孤苦無依的長者,在未來只會以倍數的速度增加,這對於老年期的生理侷限、心理需求以及社會人格特質,是有綜合探討的必要性。

事實上,慢性病是影響到年長者生活習慣的主要變項,從身體代謝中的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到機能退化中的心臟病、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症、腸胃障礙、視力減退,在在都影響到長者在食、衣、住、行、育、樂、通訊等七大面向的執行功能,然而,在生理評估的背後,經常卻是忽略掉心靈上的需求,順此,臨床上常用老人憂鬱量表(Geriatric Depression Scale),評估項目的15題中包含認知以及孤獨的自覺狀態,除了心靈狀態的客觀判定外,也避免將心靈上的退化,誤認為是一種生理上的老化,只不過,生理、心理判定後,真的能夠呈現老人真實的心理狀態?特別是社會、經濟、文化的因素,又是否有被列入考量當中?

誠然,以馬斯洛的需求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來看,在孤獨感襲來產生的社會需求之前,理當優先考量的是生理以及安全需求,順此,真切如王順民老師所言:「人格自主,係取決於經濟的獨立。」,由此來看,長者個人的經濟安全,緊扣的是家庭與社會對於長者的照顧關懷以及福利輸送,更是串聯群體文化中對於長者的年齡歧視以及刻板印象,據以產生出孤獨感,如此一來,問題的癥結點就在於,滿足需求的過程,不再像是需求理論般如同金字塔般,有順序的層層堆疊,相反地,該思考如何在第一線評估長者需求的工作者之中,投注更多的時間與量能,也就是說,在其生理、心理的評估過程中,加入生活史、失智前後生活變化等各階段,更為貼近於尊重、自我實現的內容,從照顧的基底中加入更有人味設計,並且肯定老年價值和過往經驗與貢獻,這才是真正的全人關懷。

總之,引用泰戈爾說過的一句話:「孤獨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獨」,孤獨的創造有部分來自於不被他人重視,然而,以另一個角度來看,學會從享受自己過去生活經驗中的成就,以及從興趣當中得以孤芳自賞,這也是第三人生中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