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場地方選舉候選人學位論文的抄襲事件,卻也因為係為在職性質的碩士專班,而引發存廢與否的議論,這也使得擺盪在池魚之殃和懷璧其罪之間的碩士在職專班,是有其通盤檢視且綜融思辨之必要。

誠然,該起的爭議事端,雖然當事者主動的放棄學位,但是,也因為不符合體制規定而徒留更多的想像空間,連帶而來的是包括指導教授、口試委員、母校當局抑或是所有檯面上政治人物等等的利害相關人士(stakeholders),該項所謂的『洗學歷』是有被放大並進行社會性檢驗,只不過,選舉的激情過後,是否僅剩下成王敗寇的道德指稱,至於,要如何針對在職碩士專班之於本質、性質和體質,以回歸到應有的理性討論,這一點將有待公民社會去引領更多的文明進步內涵,這是因為:首先,對於在職碩士專班存廢一事的針砭,理當是先要有對於「在職」、「碩士」、「專班」及其「在職碩士專班」的類別範疇思考,畢竟,標舉「在職」的基本要件,除了是嫁接在職務工作而來的進修學習外,因為分身乏術的時間管理限制,這使得包括選修課程、技能檢定、論文口試抑或是修業年限等畢業門檻,是否非要全盤比照於正規研究所的體制設計,這一點是有待商榷的,如此一來,有無除了論文撰寫之外的其它替代選項,也就不應該只是淪為某種的方便巧門,而是如何換位思考於這些在職學生身分的社會人士,就在其理論學派和實務經驗兩者之間,以取得相互關照的增長效果。冀此,在這裡需要被解構的乃是校方或師長如何破除傳統且僵化之學校教育的認知基模。

至於,從「碩士」到「專班」與「在職碩士專班」的論述思考,點明出來即使是次高級的碩士學歷文憑,但是,攻讀「碩士」一事,要如何和過往的「專科」或「大學」,就其不同學思養成的訓練過程,以進行蛻變成長的結果評估,如此一來,平常、尋常且日常地看待該項的就讀碩士研究所,那麼,諸如學習氛圍的『境教』以及因材施教的『適教』自然是要優先於學歷鍍金的『競較』,特別是如何因為就讀研究所的靜心學習,以帶來改變命運或提升格局的最終目的;連帶地,如何找回「在職碩士專班」的純真學習和平等身分,這多少也突顯了關乎到「在職碩士專班」之需求和供給的兩造拉扯,斷然不是單一方就可全然操弄的,畢竟,面對惡性競爭的高教市場,這一群在職性質的碩、博班學生,已然是糾結包括政商資本、經濟資本、社會資本以及文憑資本在內的多重關係,因此,除了不太可能輕言廢除外,要如何有其比例原則的衡平考量,而非是一味偏頗的因噎廢食。

對此,如何找出在職專班的定位、功能和運作限制,否則,就其在職進修的時間分配(家庭、事業與學業的多頭燒)、成本負擔(學費、雜費以及其它的無形成本)、課業管理(急著或不得不畢業的進修目的),再加上進修就讀的專業限制(科系課程與在職工作的關聯或落差),這使得論文素質的良窳不一,已然是包括學生的自為要求、老師的專業培力以及學校的他律把關等運作機制,出現有任何一個環節鬆懈脫節的話,就會亂了章法,以此觀之,癥結點也就不在於學生畢業與否,而是去重新定義論文和學位之專業與意義,特別是學生對於自己的期待與看待。

總之,一件利己、利他和利益社會的學位攻讀,理應是要復歸於『學習』的真諦,但是,事已至此,即使日後任何的出版文書,從期刊到論文皆有其需要完備的科學性檢索,但是,這是否又能夠有效防堵更多脆弱的人性誘因?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