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應於不同的時代脈絡環境,這使得關乎到「社區工作」的社會變遷考察,是有它嚴肅看待或探究之必要。

誠然,扣緊社會工作及其社工人員的專業養成過程,無論是就體制內的理論涵養或是社工實務的應變技巧,所謂的「社區工作」(community work)就不單單只是作為人群服務三大技巧之一的某種象徵意義,這是因為:從西方知識買辦的擴散模式到本土社區總體營造的蛻變改革,一則有無透過對於不同的時空環境考察,藉此還原「社區工作」之於本質、性質和體質的圖像廓清;再則,要如何因應於從社會安全網到心理衛生社工之於社區守護的新猷作為,藉以進行關涉到「社區工作」典範建構所應該要有的變革工程,特別是如何彰顯出來兼具有『社會工作知能』的社區工作變遷內涵,也就是說,除卻諸如「區域發展模式」、「社區計畫模式」以及「社區行動模式」等慣有的維認知基模外,過往之於「in the community」(純粹只是居住在社區或大樓裡)、「by the community」(兼具規模經濟的社區提供得以滿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相關措施)、「for the community」(因應於人口、文化、地理、產業與景觀等社區環境條件,以思索不同特色的社區建置)以及「with the community」(居民與社區如何共生共存於時代變遷所應該要有的社區變革)等不同的社區作為模態,又要如何藉由新興的社區蛻變元素,以帶動應有的社區創新。准此,從解構到新構而來的社區重構意旨,是有它綜融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當代台灣一地之於「社區工作」的社工教育養成,顯現於教科書上的專業學習,比較是偏向以社區為其主體的關照視野,如此一來,上述社區工作的三大模式,係以從社區的物理環境出發,強調社區自身的考察重點,這也使得即使是隱含社區行動關懷旨趣的社區工作,像是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 Effect,簡稱為NIMBY Effect)所涉及到的嫌惡恐慌和汙名烙印的集叢心理,抑或是迎臂效應(Yes In My Backyard Effect,簡稱 YIMBY Effect)所關聯之資訊透明和有效管理的文明指標,但是,傳統的社區工作還是偏重於『社區發展布建』的社區工作,如此一來,諸如社區組織、社區意識、社區產業、社區營造到社區培力或社區創新,自然也成為社區工作這門必修課的學習重點及其有些理論與實務的時代落差。

時至今日的社區工作,卻也因為時代變遷所衍生出來相關的社區需求,逐步翻轉過去偏重於『社區發展布建』的傳統型社區工作,轉化成為導入『社會工作知能』的當代型社區工作,這是因為:就其<公開採購法>所增生的各種公私協力夥伴關係,任何承接的委辦單位,諸如從高風險到脆弱家庭、從高關懷到自立生活、從親密關係暴力到四親等家暴被害人追蹤處遇,從親子館到社區公共托老之形形色色的社區型方案,是要有像是服務人數的個案工作、活動帶領的團體工作以及在地宣導或資源連結的社區工作等等的履約事項。冀此,扣緊此一傳統到當代之社區工作專業內涵、關懷旨趣及其專業知能的演進關係,突顯的乃是從封閉社區到開放社區;從土生土長到跨區或跨地域;從社會連帶到社區斷鏈;從差序格局到公民資格;從鄉親服務到專職工作;從大小事都是鄰里的事到有事無事都不關乎到自己的事;從社區、住民到家庭、案主;以及從社區發展到社區照顧(社區保母系統)或社區守護(巷弄站C據點)等等不同內涵的演進趨勢,而這也使得超前部署於社區工作的新典範建構,是有其嚴肅以對的必要。

遠地不說,如何為當紅的長期照顧事業版圖或藍圖,以找到「長照社工」的角色定位和專業功能,畢竟,從在地老化而來的社區照顧建置布局,一方面指涉出來的是要有『社區發展布建』之傳統社區工作以及『社會工作知能』之新興社區工作的兼容並蓄,藉此落實在地照顧在地人的深根意義,另一方面,則是結合包括社工在內的跨域個管機制設計,以跳脫傳統社區發展的結構限制,從而展現所應該要有之充權社區的專業內涵。總之,展望未來的社區工作或社區工作的教育養成,既不再是固守懷舊的『社區發展布建』型態,也非是一錘定音的『社會工作知能』,而是一種同時糾結社會工作、醫護復健、人工智能、體適活動、人文教育抑或是數位資訊等『多元功能組成』的當代社區工作,當然,這也是社工學群或學術界所要誠實面對的一大挑戰課題。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