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為選舉之故,出現了對於各組候選人文憑學位是否抄襲的諸多議論,連帶而來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及其學位論文,一時間,也成為台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搜尋的點閱對象,只是,我們這整個社會能否從這樣一場論文抓鬼的大比賽當中,以思辨背後所糾結諸多的文化性迷亂現象。

基本上,上述的議題現象,實乃是扣緊『選舉效應—碩士論文—學位政治』的關懷旨趣,但是,從過往學歷文憑的文化主義到高教變革之碩、博士的大量產出,這使得上述的抄襲行徑,當只是冰山的一角,社會所迷漫一股攻讀高階學位的整體社會亂象,這才是該起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否則,選舉過後所徒留的只是特定人士的中箭落馬,而非是針對『文憑社會』的解構與新構;連帶地,考察的重點也就不全然只是在於此一完備取得碩博士學位之消極要件的學位論文本身,而是從入學到畢業這一路走來的專業知能成長及其心靈結構蛻變,究竟有無因為導入『學習』的元素,而得以成為改變日後命運的轉折點,還是因為目前的職稱位階已經是有所改變,而必須要藉由學位的鍍金效果,藉此進一步彰顯社會觀感的加值效果?冀此,既知為何才有如何的反思命題,這才是對於高等學位亂象的自為檢視課題。

事實上,即使是扣緊論文本身是否抄襲造假一事,也不盡然是要聚焦於事後而來的科學性勘查,而是可以扣緊『聽—想—讀—寫—說』的專業養成架構,藉以思索入學之前和畢業之後兩相對照的改變情形,畢竟,台灣一地高等人才養成的機制設計,還是有它所必須要履行的正當程序,這其中包括有修課(期末報告)、資格考、期刊論文發表、學位論文計畫書審查以及最後的論文口試,此一環環相扣的緊密關係,點明出來除非是採取完全放任型態的指導方式,否則,無論是依其論文題目找尋指導教授抑或是由老師指定學位論文的題目意旨,此一偏向於師徒制的該項帶領方式,要如何完全不知曉學生在不同涵養階段的蛻變成長,這也是教人感到有些匪夷所思,換言之,打從必選科目的課堂輪流報告到單一科目的期末報告、公開講演的口條話術或是文筆功力以迄於最後一關以單獨面對口委們的震撼教育,無非是立靶射箭般予於特意的大力護航,否則,多少還是會有漏洩曝險的蛛絲馬跡,換言之,在這裡的考察真義就不在於法治、他律之制度設計和運作機制的周密化程度,而是糾結於社會資本、政治資本、經濟資本等人情世故,又要如何守住學術資本的最後一到防線?

總之,因勢利導於該項的偏差行為,就不單單只是執著於抄襲的比例或是資料援用的遊戲規則,而是在其高等人力資本養成的就學期間,有無達到從消化、內化到轉化;從反應、學習、行為到蛻變;以至於從學習到習慣、從習慣到慣性、從慣性到性格,藉此改變諸多的我執觀念,從而達到涵蓋技能資產、成就資產、活化資產以及蛻變資產的成長真義,以此觀之,固然是可以透過學術倫理審查的運作機制,以找尋抄襲與否的學術真理,但是,有無要更進一步擴及到可能更有有問題或瑕疵的學期報告與期刊論文,以至於已經是扭曲不堪的學位主義和文憑社會;連帶地,從學歷詐欺到政治責信的一線之隔,更有它從他律、中介到自為的多重把關和檢視,如此一來,要放棄的也就不是碩士學位,而是對於過度強調文憑主義的揚棄,特別是對於『夠格』與『適任』的多方考察。

誠然,在水還沒有完全退卻之前,蓋棺於論斷的所有看法或各項見解,都還有待時間的檢驗,這其中包括其他人的博、碩士論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