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木彬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炎炎夏日,氣溫屢創新高,為提供孩子在舒適環境中學習,今年(2020)行政院在前曕計畫裡編列對於全國中、小全面裝設冷氣的經費預算,如此的美意,卻是意外引發台北市長拋出應該「買溫度」之說的話題,誠然,相較於裝冷氣吹涼涼的撤錢措施,該項的「買溫度」實更具有「前曕」、契合環境、能源、產業及國家的永續發展。

至於,「買溫度」,為何溫度要用購買的?可從兩個層面構思:其一是「居住環境」以綠建築概念,講求能源效率、資源再利用及與環境共生、共榮及共利,從而降低室內溫度,但是,其成本自當是會較一般的建築高出一成以上;其二是「能源轉型」之增加再生能源,減少碳排放及其溫室效應惡化,但是,燃煤與再生能源的成本差異卻是倍數之遙,因此,「買溫度」的代價,可說要價不菲。

事實上,台灣正處於能源轉型階段,非核減媒,以較高成本之天然氣及再生能源替代之,可以預見的是「電價」調降不易,家庭能源支出將逐年上升,現今什麼都漲,惟獨薪水不漲下(實質薪資倒退16年),民眾已逐漸落入「能源弱勢」而無感,其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是不再侷限於弱勢族群,而是全民同舟共濟的難題。

近五年來,台灣的能源轉型以太陽能光電躍升檯面主流,原料(陽光)不用錢、台電20年固定躉購電價制度、沒有存貨、不用業務等諸多優勢,這也成為了財團爭相競足的藍海市場,這群「追日者」爽當包租公,台電卻因此要支付昂貴的購電成本,導致連年虧損,在「能源轉型」下,犧牲了「能源正義」,最後卻是落得全民買單。

連帶地,去年(2019)所通過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用電大咖」須於五年內建置契約容量10%的綠電,以負起環境、社會責任,但卻還是遲遲無法上路;反而,Apple等國際大廠紛紛要求供應鍵使用綠電生產,就連護國神山的台積電也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找綠電,「綠金」產業不可同日而語,政府應褪去「莊家」身分,輔導業者轉換為可行的商業模式,以回歸到綠電市場的交易自由化;值此,綠電已不再單是環保議題,更是牽動家庭、社會責任、產業競爭力及國家永續發展之重要關鍵。

一群「追日者」,靠的是「晴天」生財,但是,卻還有另一群因「晴天」成為「能源弱勢」,同樣的「晴天」,卻是擁有兩種不同的心情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