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識感」(insight)這名詞最早出現在19世紀的西方醫學史中,當時精神醫學家對它有許多的討論與註解,延續至今是影響精神分裂症患者預後好壞的最主要因子,其主要的意涵係指一個人對疾病的認識,包括了解真實病況的原因及意義,真正理解及瞭解疾病,而不是只選擇相信自己願意接受的疾病訊息。
至於,病識感的程度可分為:
1.理智性病識感(intellectual insight):只是理智上理解病況,但是,卻沒有能力將此理解化為有用的方式來改變病況,故知道有病卻無法配合治療。
2.真實病識感(情感的)(emotional insight):理智上理解病況,更有動機及情感的付出以認識及掌握病況,了解自己的症狀與問題,能接納他人的意見,且能坦然開放的接受精神醫療。
3.無病識感(no insight):病人完全否認自己有病亦拒絕治療,反而認為被陷害,多見於精神病(Psychosis)之個案。
一般研究均認為病識感是一多層面的現象,是屬於一種連續狀態,並非二分法”有”或”無”的單一向度概念;而且病識感非靜態的,是有其潛在的心理因素,是一動態的過程,會隨時間而改變。
病識感的測量方法可分為五種:
1.對個案自然反應的臨床描述:早期研究者最常使用的方法,針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認為自己患有精神疾病的態度作自然的描述紀錄。
2.在某一刺激下,對個案自然反應的臨床描述:此法是控制某一情境,觀察個案的反應,經由結構化或半結構化的訪談,提供病患標準化的問題,研究者對其反應加以觀察紀錄,而不加以評定等級或分數。
3.對個案自然反應的系統性計分法:此法乃是將個案自然的反應做分類後,給予系統性的計分,使資料成一連續變項(continuous variable)。
4.在標準刺激下,對個案自然反應的系統性計分法:此法是給予常規的刺激引出個案的反應,個案能有各種的反應,研究者再將其反應以系統化評量法給予計分。
5.多重方法選擇使用:此一方法是給予個案常規的刺激後,再請個案依問卷中的描述選擇較符合自己的反應,可能是二選一或更多中選一。
延伸性思考:精神分裂症、精神疾病覺知障礙量表、社會支持、社會安全網
資料來源:黃瑞琦(2001)。「社區精神分裂症病患之病識感、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本則晴天小百科係由單柏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