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郁淑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時常在一些捷運站附近看到穿著橘色背心手拿著協助街友自立《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販賣的年長者;或是耳邊傳來陣陣「大哥哥,大姊姊,愛心手工餅乾每包50元,請大家幫幫忙……」的叫賣聲,聽來口齒不清又帶點膽怯,三五成群站在街頭的是一群每天從基隆的「熊米屋」分別到台北幾個捷運站兜售餅乾的心智障礙孩子,他們都是台灣社會企業中社福單位的成員之一,透過自己的勞力賺取綿薄收入。

什麼是社會企業?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又簡稱社企,起源於1970年代末期,由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美國總統雷根所發起的新自由主義或稱新保守主義的政策變革而生,所以,可以說是從英國興起的一種企業型態,目前,也並無統一的定義。概括而言,社會企業從事的乃是公益共好事業,它透過社會創新以及市場機制來調動社會力量,將商業策略最大程度運用於改善人類和環境生存條件,而非為單純只是覬覦外在最大利益的謀取,連帶地,其投資主要用於企業本身或社會,並且與一般其它私有企業不同的是,它不只是為了股東或企業的擁有者,以思謀最大的利潤而運作。基本上,社會企業的法人身分可以是營利性質的,也可以是非營利性質的,並且它的表現形式也可能是共同合作模式、成熟的組織構架、非獨立實體、社會商業或慈善組織,簡言之,以當前社會企業倡導者的口號:「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係為一種自由主義的延伸與變形。

台灣社會企業的歷史發展,大致可以分為「非營利組織的商業行為」和「具備社會目的的商業模式」這兩種途徑,至於,台灣非營利組織開啟商業業務的起源,約莫是從1990年代的中後期算起,又以1997年開設的喜憨兒烘焙屋作為其指標事件,也就是一種「具備社會目的的商業模式」,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衝擊百工百業,雖然政府目前提出現金紓困等配套措施,但是,根據社企流於今年(2020年)3月所公佈的線上問卷調查統計顯示:約9成社企在疫情中受到影響,4成社企營業額減少26%以上,這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提供旅遊、餐飲或銀髮相關服務者。顯見,疫情當下,民眾皆盡量避免需要人與人互動接觸或聚集的行動,導致提供服務型的社會企業受到大幅影響。

事實上,面對疫情的衝擊影響,各個社會企業也不斷開發合適的應對措施,調查指出,近6成社會企業選擇開發其他業務,這其中有約3成組織同時採取調整組織內部營運模式,或是調整產品服務並開發線上解決方案等措施,例如:有經營餐廳的社福團體的育成基金會,在台北市忠孝庇護工場的蕃薯藤餐廳,業績嚴重受影響,餐廳除因應實際狀況調整營業時間外,也改變銷售模式賣起便當,就是要讓孩子們能夠維持正常生活。另外,約2成的社會企業正尋求融資或貸款機會;約1成組織採取降薪、減員或放無薪假的方式,藉此降低人事成本。

在社會企業中的社福團體,例如:喜憨兒、心路及育成等基金會,它們的庇護工場今年上半年業績只剩過去3到5成,隨著疫情威脅減緩,政府將發放「振興三倍券」,它們不約而同提出呼籲,相較於如:藝文展演、體育賽事及旅遊活動的電商都可以使用,希望政府三倍券可以將公益團體電商網購納入適用範圍,為社福界紓困,而為了協助弱勢團體,行政院也於日前決議,針對社福公益團體,開放可用三倍券做線上捐款,選擇直接捐贈「振興三倍券」給慈善公益單位也有三倍的節稅效益,財政部表示,民眾花1,000元換價值3,000元的三倍券,可列報3,000元的捐贈扣除額,只不過,根據《中央社》新聞報導,截至7月1日為止,三倍券電商名單還是未開放給社福團體網站購物 。

許多心智障礙者的手工餅乾禮盒或是庇護工廠,因為受到疫情衝擊,企業推廣、試吃等活動少了非常多,沒有活動,銷售也隨之減少,除了年節禮盒,過去主力包括企業機構會議餐盒、新婚喜餅禮盒等,在這波疫情中業績大幅減半,社福單位們紛紛表示,在不減少工作時數之下,略微調整工作方式、內容,而並未因此讓心智障礙者休無薪假,即使工作之餘,也會安排他們進行其他工作職能訓練,例如原先是負責烘焙的就去學包裝,培養其它部門所需的工作能力,除此之外,也有人際關係、工作概念、兩性交往等多樣的職能培訓課程。

雖然針對社福公益團體,開放可用「振興三倍券」做線上捐款,也能節稅,但是,畢竟捐款節稅必須看捐款人意願,與電商網購公益產品的形式和情況不同。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既然三倍券的使用規則可以設定開放藝文展演、體育賽事及旅遊活動的電商,包括售票網、主題樂園和電影院的線上購票等,對於社會企業中弱勢的社福團體,況且心智障礙者憑藉自己的能力與勞力付出,想與社會交流、互動乃甚至已有自己的市場和口碑,雖然政院官員表示,電商名單會一直滾動檢討,業者只要符合振興目的跟支付業者的技術辨識,隨時可以納入白名單,但是,也期望政府應該順應社福機構需求,開放給這些公益團體「振興三倍券」以提供電商銷售平台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