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誼銘
(中國文化大學學士後社會工作師學分班學生)

 

根據報載,教育部最新統計發現,107學年大專校院有6.2%學生休學,這其中又以博士班休學率的21.9%為最高,等於每5位博士生就有1人休學,在職碩士班16.1%居次;日間學士班則為4.0%,針對此一不斷攀升的休學率,高等教育在學界、業界及學生三方所扮演的角色,就有諸多需要商榷的面向可作探討。

事實上,教育部也分析107學年各級大專生休學原因,係以工作需求占25.1%為最多,志趣不合占14.2%為次之,其後依序為論文撰寫8.5%、學業成績不佳7.1%、傷病5.4%及經濟困難4.9%等,如此可見,在學位取得的考量中,首重與未來職場的嫁接,次要則是個人對於學術領域的契合度,最後,才是在學習知能與生活上遇到的困難。

誠然,高學歷理所當然肩負著教育莘莘學子的社會期待,另一方面也有著高社會地位的認知偏誤,僅就現今少子女化的議題現象來說,要在茫茫學海中謀得教職,已非過往容易,再則,若非是以教職為職涯考量,要如何讓學位與職場相輔相成,避免高學低就的狀況,這必然也是求學過程中沉浮不定的矛盾過程,順此必須思考的是,休學究竟是放棄的逃避行為?還是為自己設下暫時停損點的轉圜餘地?

事實上,在高等教育中,除了在該領域專業知識的硬實力外,往往會忽略獨立蒐集新知並吸收新知、並擁有統整資訊後的表達能力等等諸多的軟實力,遠地不說,除了就業市場上高端人才的需求量較少會有結構性限制外,企業大多還是需要能夠有解決問題的人才,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胥仰賴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結合,以此觀之,問題的癥結點就不在於休學與否,而是在高等教育的學習中,是否看清楚自己所欠缺的拼圖,再決定學位對於自己所能夠增值或加值的人力資本運作效益。

最後,以教育部107年的資料來說,有28.3%的學生於108學年度重返校園,由此可見,仍有高比例的同學在深思熟慮後,能夠找回取得學位的動機,總之,從本質學能的加強到個人獨立的思辨能力,進而實質的完成學位,再到職場上的實際應用,理解高等教育所要訓練的核心目標,如此一來,才能擺脫休學措施的諸多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