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網友在臉書「爆怨公社」的爆料事件,背後所攸關到非營利組織之於本質、性質與體質的綜融探究,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話說:有近30年發展歷史的某一兒童類型基金會,被爆料共計花費新台幣3億7000萬元的鉅資,在台北市內湖區購置一整層的辦公室,而引來善款轉為置產與繳交房貸的嫌疑,對此,該基金會應答的相關說辭包括:購置穩定的住所,實乃是為了可以讓服務更穩定發展,而非只有單純的花費支出;新購置的辦公空間主要的功能是在於用以整合第一線社工服務、研究發展,政策中心和行政部門,藉此可以即時回應更多台灣社會的兒童和家庭的需求,換言之,將可以讓服務更穩定發展,而非只有支出一途;基金會的每一筆捐款,都有公開透明的財務報表,除了會計師的認證外,基金會也加入自律聯盟並成為自律組織的一員;除此之外,來自於每年的募款盈餘,過程也都有詳實對外公開說明,這其中也包括呈報給主管單位提撥部分的所得轉為購屋基金。無疑地,相關的回應答辯主要還是扣緊程序正義而來的適法性,至於,背後所關乎到從「捐款」到「存款」、從「捐物」到「金流」、從「誠信」到「責信」以及從「程序正義」到「實質正義」等等的正當性議題,也都一併被遮掩在非營利組織自身的道德性包裝上,進而忽略了從此一個案到對於各個法人組織的通盤性檢視。

持平來說,上述的迷亂現象,也絕非是單一、特定和空前的發展景況,以此觀之,非營利組織背後所潛藏的結構性環境限制及其結構性受益或被害,這才是該起議題的針砭所在,就此而言,相與衍生的關懷旨趣,更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這是因為:首先,任何單一非營利組織(從社團法人到財團法人)的籌組、運作到壯大,這當中除了有其時勢造就個別非營利組織的時代背景外,要如何保有一本初心的使命信念,點明出來:如何為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變革,設置避免過度膨脹的停損點,否則,無論是承接政府方案的生養社工抑或是感動行銷的資源募集,終究還是要回歸到『一本初衷、做您自己、居安思危、社會共好』的基本底線,就此而言,從業務項目的不斷擴充、辦公廳室的不敷使用到居無定所的寄人籬下,實乃是朝其組織擴編、業務擴充以及人員擴張底下的一種預期性後果,如此一來,訴求於納入會計師的認證、公開透明的財務報表與自律聯盟的控管機制,此一外部的他律力量,還是無助益於翻轉一般社會大眾對於非營利組織的慈善認知基模。

連帶地,從捐款、募款而來的指定項目,在其轉為購屋置產的特定用途之際,此一目的與手段的相互錯置,多少也彰顯出來:非營利組織本身並沒有隨著台灣一地的社會變遷發展,以提升本身所應該要有文明化內涵,如此一來,盤根糾結的牽絆因素和風險係數,更是造就了諸多的非營利組織非得逕走偏鋒手段,以謀求慈善助人或公益事業的社福市場生存策略,這其中的共犯結構包括有解構政府與民間之於權利義務不對等的公私協力亂源;正視非營利組織從使命自主到專業自主以迄於財務自主可能斷裂的基本提問,特別是關乎到非營利組織財務收支的結構性探究及其生存利基機制;以及廓清不得有任何利潤的『非牟利組織』(not-profit organization)和可以允許商業模式收入但必須將利得以回饋於公益目的之『非營利組織』(non-profit organization)的分殊差異,也就是說,這些的拉扯因素還是未解的話,慈善作為亂象不僅還是依舊,乃甚至於變本加厲於更多的脫序行徑。

總之,從該起個案事件的發想思辨,直指出來的乃是長久以來對於從『營利』到『福利』之於本質、性質和體質的社會認知錯亂,如此一來,顯露於非營利組織的背後身影,早已是超乎想像之中的複雜、深邃。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