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為了讓民眾得以更加地親近山林,行政院正式宣布開放山林的五大政策主軸,也就是說,將採取全面開放原則,並且持續檢討山地管制區的縮減範圍;連帶地,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也要全面取消登山能力或經驗證明審查,改以線上自行檢核方式辦理,以便於一般民眾進入各類生態保護區和山屋住宿,至於,申請的截止期限則是進一步縮短為五天前,同時也讓入山的申請程序更為透明、簡化,預定今年(2019年)的11月起正式啟用所謂一站式申請平台。

簡言之,上述山林政策的創新發想,實乃是一項的重大翻轉,也就是說,從以往的管制治理朝去威權的方向前進,藉此透過「開放、透明、服務、教育與責任」的新山林政策,以期將山林還給人民,連帶而來的是,該項係以鬆綁為原則的策進作為,就有回歸到『還權』的基本理念,從而展現出包括低度介入、自主管理、責任承擔以及安全救難在內的運作原則,以此觀之,作為綱舉目張的政策指導原則,要如何落實上述的理念精神,這除了是訴諸於工具範疇的相關措施變革外, 像是法令規章、行政協調、業務整合、有效服務及其績效管理,也要有串聯性思考的整體檢視;至於,突顯一般大眾方便進出山林的外顯行為導向之餘,隱藏於內的山水認知基模,更是該項議題現象的針砭所在,遠地不說,逕自全面取消登山能力或經驗證明審查的基本門檻,此一『還權』背後之於能力增長的『充權』,將會是未來善後難題的癥結所在。冀此,在這裡的論述基調,是要還原回到山林的大開放,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解決到什麼程度?以及山林開放之後,又會衍生出來什麼樣的衝擊影響,特別是所關涉到社會成本或環境破壞的諸多外部性。

事實上,即使山林的開放,有其勢在必行的文明化意義,但是,對的事要如何配搭對的手段方法以及對的切入時機,藉此達到對的共好結局,以此觀之,該項的開放山林政策,是有一次到位於全面開辦的商榷、議論之所在,也就是說,扣緊全面開放的目標管理原則,那麼,從硬體的設備檢修維護到軟體的登山教育以迄於相關權宜措施的資訊正確、透明、即時、完整與對稱,指陳出來因為開放政策的定調,所產生逕自進山的行為引導,更是需要回歸到包括價值、觀念、態度等山水認知基模的重新建構,就此而言,標舉「開放、透明、服務、責任與教育」的新山林政策,又要如何嚴肅看待進山舉措背後培力教育以及義務責任的衡平關係;連帶地,『空有寶山、望之興嘆』的身心感嘆,又有無進一步地擴及到海天一色但卻是惡水之臨的刻板印象。

總之,如何讓「窮山」與「惡水」得以翻轉於人和大自然的互動共好,就此而言,從窮山惡水到樂山親水的『山水認知基模』蛻變,這才是該項議題現象的整體布建之所在,特別是四面環海的臺灣島嶼,已然忘卻翩然轉身之際,海洋文明漸次消失在妳、我的心靈結構之中,更遑論於「樂山與親水」的文化理念,又有無讓遊山玩水的公民德行情操,有所增益或提升。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