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根據官方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一地的人口負成長趨勢,恐怕是會提早到來,這使得相與衍生的各項發展性危機,是有它值得深究之處。

基本上,扣緊人口增減的發展介面,來自於內政部戶政司的統計指出:今年(2019年)台灣一地的出生人口將不如預期的多,一至七月出生人數僅十萬一○六五人,低於死亡人口的十萬三九五二人;六都之中又以高雄市和台南市的情況最為嚴重,並且連續七個月的死亡人數都是大於出生人數,換言之,僅就自然增加的經驗事實,台灣社會恐將會提早出現人口負成長的逆轉趨勢。

連帶地,扣緊人口老化的發展介面,64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5%,增加速度之快,超出想像之中,而在六個直轄市裡,台北市,台南市和高雄市的老年人口皆已超過15%,全國部分則是共有十五個直轄市、縣市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行政區內人口的15%,嘉義縣更是接近20%的超高齡社會水準。換言之,倘若人口的增減是一種『數量』的呈現,那麼,老年人口的比重及其人口老化的『素質』議題,將會是聚焦的關切所在,特別是上述出生與死亡之於自然增減的相互拉扯,更是直指對於老年人相關需求的衝擊影響,就此而言,對於人口數量的變化及其人口組成的結構性轉變,整全多層的探究,這理當是一項必要的關照策略,這是因為:

首先,截至今年(2019年)的七月為止,台灣地區的總人口為二千三五九二萬餘人,這其中15歲以上、64歲以下的勞動人口約為一七○三萬餘人,約占總人口的72%,雖然還是符合人口紅利的門檻標準,但是,如果進一步地將「少子女化」的人力增補效益以及「高齡化」的人力資本耗損,納為人口紅利與人口赤字的動態評估參數,那麼,自然增減與社會增減彼此之間,就不僅止於一線之隔,而是糾結於人口數量與人力素質的背後,是有其從活越久的老年人,以延展到照護越久的長照家庭,以迄於奉養負擔越為沈重的年老縣市抑或是超高齡社會的整體性討論。

其次,就其老年人口占比已過超過全國平均15%的十五個縣市來看,雖然是包括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宜蘭縣、苗栗縣、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屏東縣、台東縣等,但是,如何得以從區域、地域到個別縣市所之於人口環境、文化環境、地理環境、產業環境及其景觀環境,以進行類別範疇的分階段和分時程的對應措施,這也指陳出來人口數量減少或是加速人口老化的相同現象,背後的對治處遇對策,是有其回歸到區塊之間的整體規劃以及縣市之別的策進作為的層次性探討。

最後,僅就可能率先成為台灣第一個高齡聚落的嘉義縣為例,嫁接於高齡少子女化的相互拉扯及其生養條件和生態環境的結構性限制,這也使得關於『食、衣、住、行、育、醫』的基本需求抑或『生、死、老、殘、傷、疾』的風險規避,無論是在樣態、類型、供需抑或是服務輸送等概念內涵,不僅大異其趣於首善之區的台北市,更有其出現從資源不足到不均而來的『馬太效應』現象,此一從區域到地方乃甚至於單一縣市轄區的資源階層化與資源階層深化,這將會是後續變革工程的棘手難題所在,就此而言,除卻是用腳追求己身福址的島內遷移或社會性增減外,如何嚴肅看待這一群資源匱乏的後段班縣市、鄉鎮抑或是個體家戶,無疑地,此一抗老的對戰工程,將是一項浩大的社會任務。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