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碩士)

 

有關於近日一連串有關全民健保的財務赤字、特定疾病患者就醫使用率以及共病使用率創歷年調查新高之相關報導,針對有限資源的開發、整合與運用,是有必要對此類相關報導,進行串聯性的思考與統整。

首先,依據衛福部國健署最新調查發現,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高達四成五,病態性肥胖就醫患者逐年增加,2014年有7千6百多人,2018年高達1萬2千多人,且集中在25歲到44歲之間,這其中19歲以下就醫人數,5年內成長幅度高達83%,就此而言,迷思與弔詭的是台灣減肥運動(涵蓋醫療行為的用藥與手術及非醫療行為的飲食規劃與運動)盛行,但是,病態性肥胖就醫患者卻是逐年增加,且集中在青壯年齡層。

其次,根據健保署最新疾病費用統計顯示,2018年慢性腎臟疾病再度蟬聯國病第一名;國內洗腎人數更衝破9萬人大關,再創新高,以慢性腎臟疾病患者花掉健保費約513億元,就醫人數達36萬餘人,佔健保總額近6.96%為冠,亞軍是第二型糖尿病,季軍為齒齦炎及牙周疾病。以此觀之,就醫學文獻從共病的觀點來看,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之慢性疾病控制不良時,最後只能以洗腎治療,因此,洗腎病人中有50%同時患有糖尿病;另外,牙周病患者的牙周致病菌會引起身體發炎症狀,因而併發動脈硬化或糖尿病等症狀,進而對腎臟造成負擔,對此,「洗腎、糖尿病與牙周病」三者已然是環環相扣的共病關係。

再則,依據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健保自2016年起連三年虧損,預估今年虧損將達400億元,健保破產危機在即,近20年來,健保醫療費用直線上升,西醫門診分項費用以診療費(含檢驗檢查)自1998年的32.1%上升至2018年38.7%漲幅最大;對此,依據健保大數據分析,去年與今年上半年花健保最多錢的就是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MRI)、超音波等高階且昂貴的檢驗檢查申報,但主次診斷卻都屬於初級照護,如頭痛、表淺傷、頭暈目眩等等病癥。

承上所述,首先,所謂病態性肥胖是指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等於40,或BMI大於等於35,且合併高危險併發症,如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對此,病態性肥胖就醫患者逐年增加,且集中在青壯年齡人口族群,不禁讓人發想,造成病態性肥胖的歸因為何? 是雙薪家庭與單人家庭的結構性限制造成就學、就業者的外食文化延伸出飲食自主權的自我掌控,進而形成同儕團體從眾行為的消費模式?抑或是重口感、不重營養的美食模式?以及便利與即時的速食模式?因此,日積月累攝取過多對身體有害的糖分、鹽分與油脂,再加上缺乏適當的運動與正常的生活作息導致病態性肥胖,進而可能成為下一世代的洗腎一族,此一發展趨勢是值得堪慮的。

最後,2018年3月台灣一地已進入高齡社會的同時,高齡長者的慢性疾病罹患率,通常60歲以上有兩種共病、70歲以上三種共病、80歲以上四種共病,對於有限的醫療資源的開發、整合與運用要如何達到不浪費的消息性效益目標以及積極性的乘數績效?總之,面對健保破產危機在即,又該如何從個人的觀念充權、家庭的照顧教育、社區的公衛預防和社會的安居樂業以及國家機器的制度性保障以共同維護這一份從個人自助到團體互助的社會保險,得以永續經營,是需要一起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