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菸品及其對於自己吸食的「一手菸」、被迫逕吸的「二手菸」抑或是難以防範的「三手菸」,其所招致的中長期身心戕害,這早已經是一項直指著龐大社會成本的經驗事實,而這也使得從傳統的菸品所進化而來的加味菸與電子菸,自當是不能小覷這些新興菸品所可能帶來的衝擊影響。

誠然,透過諸如調高菸捐、擴大禁菸範圍、增加菸品的警示圖文、規範菸品的陳列展示方式以及限制廣告促銷和贊助等等的策進作為,從而讓國人的菸害,得以稍獲停損的控制,只不過,上述的加味菸或電子菸等新興菸品,卻是在現有菸類的產品、通路、價格與促銷上,另闢蹊徑藉此達到市場區隔甚或是市場掠奪的多重目的;連帶地,訴諸於包括設計新潮酷炫以及結合電子科技的這些新興菸品,也正以加快的速度,擄獲時下的年輕世代,以便於從新鮮好奇的『從眾行為』到掉以輕心的『物質濫用』。准此,在這裡的考察真義就不全然只是聚焦於不斷創新的這些菸品上,而是如何緊扣年輕世代的次文化(sub-culture),從而思辨這些外顯的吸食行為,如何內化以成為觀念態度之於認知基模的內在性貫通,否則,擺盪在道德勸說與官方動作之間的年輕世代吸菸現象,從有無吸食的個人到利害相關的社會大眾,永遠都是生命的輸家。

除此之外,值得留意的是年輕世代對於電子菸的吸食率,業已出現不斷攀高的惡質化情形,窺諸可能的歸因事由,包括電子菸係可以降低傳統菸品對於癮君子食吸傷害的錯誤認知,抑或是被『輕鬆解癮』、『有效替菸』、『口感特製』、『口味自加』、『迷霧天堂』等華麗的文字辭藻,功破於早已經是不設防的心理認知機轉,更遑論在菸品、造型、口味、材質、尺寸、療效、品牌以及尼古丁含量上大做文章,而此一出奇制勝於頗為脆弱的人性誘因,點明出來對於菸害的事前防制,顯然不能只是停留在吸菸之際的初始階段或是罹癌生病的善後階段,而是要正視到從醞釀好奇到淺吸即止,以迄於依附成癮的發展歷程。

冀此,在這裡反思提點的乃是:即便不將吸菸視為是某種的偏差行為,但是,回應於吸菸行徑的轉化過程,早已不自覺地淪陷在某種生理、心理與情感介面的諸多依附,特別是此一另類的物質濫用,倘若是嫁接在年輕世代的生命歷程,那麼,吸菸女性化、年輕化、全家遭殃化和後果惡質化的演變趨向,臺灣社會需要的是一種用以全面對抗菸品、菸害的「新鴉片戰爭」。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