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人口海嘯及其高齡老化的相關衝擊影響,早已成為一項跨國性的經驗事實,但是,扣緊「理想類型」(ideal type)之於長期照顧服務模式的綜合對照,這當中同中存異以及異中求同的相互映照,是有它綜融以對的必要。

誠然,來自於金流、人流、物流、資訊流、雲端管理流等等艱難的布建工程,多少是讓台灣一地的長期照顧服務處在於某種見招拆招的滾動式修正情境,於是,來自地緣政治的相近性抑或是擴散主義的移植性,也叫台灣的長照服務處於日本的『東亞模式』以及荷蘭的『歐洲模式』之間的左右搖晃、上下走動,因此,正本清源之道,是有必要回歸到不同長期照顧服務模式背後的「理想類型」分析,而非是侷限在枝微末節的工具範疇操作,畢竟,所謂「長期照顧」本身的分類概念內涵,何其寬廣、深邃,因此,是需要從真實生活裡萃選抽象的運作元素及其概念結合,從而具體的行動模式和社會關係才有可能被有效的建構、變革。

事實上,游離於在家老化、社區老化以及機構老化的不同機制安排,即使是有它人性誘因的理性選擇,但是,從長期照顧服務的各項布建作為,以歸結出來不同的理想類型及其世界圖像,此一規範層次的理想指稱,當屬必要和迫切,這是因為:首先,以日本為主的『東亞模式』,其所呈現出來相關的結合性概念,包括有突顯以保護為要的運作觀念、最多介入的加法照顧理念、避免出現意外的結果論、人定勝天的科技智能、由上而下的威權管理以及社會撤退待養老;相形之下,以瑞典、荷蘭為主的『歐洲模式』,則是最少限制的減法照顧理念、強調取得共識的過程論、突顯自立生活的運作觀念、形塑漸進的獨立培力以及第三人生銀老化。

值得留意的是,揆諸於包括『加法vs.減法』、『依賴vs.自立』、『結果vs.過程』、『人工智能vs.借力使力』、『感應器檢測vs.參與式共融』以及『社會撤退與第三人生』的對比類型,重點不在於高下、優劣與良窳的立判,而是需要緊扣背後的政治經濟、社會人口、制度文化等結構環境,以進行橫貫、縱貫的綜融性考察,如此一來,也突顯台灣一地過於和過度的嫁接主義,以致於忽略了推動台灣長照服務所專屬需要之土壤、水質、養分、天候、人文等軟硬體的建置工程。

總之,欠缺戰略層次的高度視野,而流為戰術範疇的枝節措施,台灣社會的長照變革工程,需要的是大破與大立的創造性轉化。

(本文並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的著作財產權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