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創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因應於四月二日的「社工日」,這使得社工的職場議題,再度成為行政部門和立委諸公每年應景的攻防重點,特別是相關議題現象及其權益保障的多方訴求。

誠然,因為社工的職業風險過高,導致每年真正投入社會工作的科班畢業生不到一半,對此,主管機關的教育部高教司表示,為使學生就業方便,未來將會加強落實學生的實習保障,以強化跨領域學習,並且規範社工人員技術檢定的應試資格,對此,該項頗有宣示性質的風向球,究竟可以增生多少助益效果,這一點是有它商榷、議論之處,畢竟,「加強落實學生的實習保障」的命題思考,是有它對於實習機構能否健全發展的必要提問,至於,「強化跨領域學習」理應是要回歸到發展性社工之於專業養成的通盤性檢討;連帶地,「規範社工人員技術檢定的應試資格」的發想,是否也預伏了對於現行學士後社工的進一步打壓?

事實上,上述社工權益的相關訴求,背後指涉的乃是包括『教—訓—考—用—推』的關懷旨趣,尤有進者,更是直指從「意願問題」到「能力問題」以及「結構性限制問題」的綜融考察,這是因為:首先,「意願問題」所對應的會是對於所有線上或有心投入人群服務工作者,以思索包括探索教育、職涯規劃、轉系輔導、轉職銜接等等的價值澄清和觀念廓清,換言之,從學測成績的志願選填到畢業之後的學分班培訓,為何而戰的基本命題,是需要被高度檢視的?

其次是「能力問題」,在這裡所對應的會是社工自我的專業培力,要如何從「教—訓」、「教—考」、「教—用」、「訓—考」、「訓—用」以迄於「教—訓—考—用—推」,以進行貫通性的通盤檢討;連帶地,包括非營利組織的「產」、各級政府的「官」、大專校院的「學」抑或是最為怯弱的「研」,要如何去除各自的專業本位主義,以思索利害相關的共好策略,就此而言,加諸在社工身上的各種職場適應問題,這何嘗不是當前『產—官—學—研』運作失能所導致的某種預期性結果(intended consequences)?

最後的「結構性限制問題」所對應的則是要如何就共犯結構以進行整體檢視和通盤檢討,就此而言,從理論學理與實務現場的擴大落差、低門檻的快速養成與高期待的社會觀感、社會病理與全人關懷的專業不足、政府委託機關與民間受託單位的不信任關係、運用單位與受聘社工的認同管理問題、科班社工與學士後社工的族群對立、社工師與社工員的證照心結、公職社工與民間社工的愛憎情愫以及最為根本之「委有化政策」的徹底解構和重新建構,這也點明出來對於「社工日」及其關懷行動的相關訴求,就不單單只是聚焦在像是編列社工的風險加給、避免高薪低付的剝削回捐以及提高對於機構的方案補助經費等等形而下的技術性操作,而是要嚴肅思辨「社會工作」作為一項專門技術及其專業自我的制度性保障,換言之,關乎到認知基模的心靈結構,理當是要去修正志願化、奉獻化、全能化、全方化之於社會工作和社工身上的諸多道德想像。

總而言之,對於「社工日」的關懷舉措,不只是特定情境的突顯作為,而是一套含蓋探索教育、生涯規劃、專業培力、薪資水準、福利待遇、情感支持、退休給付等等的保障制度,特別是如何安於專業本位所需要的諸如學識條件、人生閱歷、學習態度、自律以求等等的高門檻競賽,或許:社會工作不是人幹的,但是,做了社工之後,除了不是人的反諷外,還可以還原那些屬於社會工作的真正自我?否則,一方面淪為對於不公不義制度設計的無言,更因為欠缺某種保有初衷的信念以及面對己身脆弱的勇氣,如此一來,僅賸下來的盡是用以彰顯人心叵測、世代衝突的情緒勒索?

(本文並且同步刊登在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官網)
(本文經王順民授權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