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命名:乒乓球與小石頭
文字說明:
天晴的上午,昱軒帶著乒乓球開心的出門要去公園給球球溜滑梯嘍!
偌大的公園偶爾才看的到幾組學齡前小朋友+照顧者的身影,詭異的是嘻笑聲不多,大部分聽到的是”不可以!”
一位比昱軒大一點的哥哥看著昱軒的球都還沒有動手,一旁的媽媽就開始叫:那是弟弟的喔!玩了幾次溜滑梯後哥哥忍不住伸手致意,希望昱軒可以分享球球給他,此時媽媽又怒又叫~”不可以喔!”
接著又來一個姑姑帶弟弟來玩,這位姑姑看到昱軒撿起小石頭,大叫”不可以撿!那個不能玩快丟掉”,昱軒嚇呆馬上丟掉,那位姑姑立馬稱讚”好乖!好棒!”。後來那位弟弟想玩一下落葉也被抱走,被要求去玩大人的健身器材。
連續兩次沒有交集的互動,讓我不禁一想 : 都市裡孩子的童年不但被限縮在水泥叢林更被照顧者的認知基模所綑綁,當大人的需求滿足與孩子的探索慾望一南一北時,又如何能夠養育出成龍成鳳、對社會有幫助、對人甚至環境萬物有感覺的孩子?
球球等玩具是孩子遊戲學習的媒介;小石頭是自然界的寶石,當孩子為此眼睛發亮、話題開啟的瞬間卻被成人強硬的禁止,此時人與人之間想傳遞的正面溫暖也按下暫停鈕。
0~3歲的照顧者職能若僅停留於”照”著上一代承襲下來的育兒模式,”顧”好孩子的基本需求與溫飽那也就太可惜了!可否再更靠近、觀察、順應孩子的發展?就像農夫們依四季,依土地特性,依作物的需求,不疾不徐地耕耘!
讓孩子有機會去探索、接近自然,進而自然地在生活中學習社會性互動。
(李秀珍看見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