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無論是2017年台灣一地的老化指數業已破百抑或是台灣已然在今年(2018年)的三月正式步入所謂的高齡社會之林,這使得關乎到人流、金流、物流以及資訊流的長期照顧整體布建,便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這當中所涉及到照顧服務人力政策的發展趨向,更是扮演轉轍器的重要機制所在。

基本上,照顧服務的人力運用事宜,雖然是早在1970年代便由教會醫院所成立的社區健康部,擔綱以推動民眾的居家照護所需,但是,直到1997年所修訂〈老人福利法〉、〈身心障礙者保護法〉才明定各縣市政府應辦理居家服務工作以照顧失能長者與身障人士,同時規範居家服務的內容項目並且制訂居家服務員的任用資格與訓練要求,然而,這一路下來的演變關係,其所呈顯的卻是包括本國籍之居家照顧員以及國際移工之居家看護工的兩軌制照顧人力,依舊還是並存並且出現有比例懸殊的迷亂現象,就此而言,關乎到長期照顧服務人力政策之若干商榷,是要有綜融以對的另類思考,這是因為:

首先,作為綱舉目張的『政策』定位,自當是要還原回到「理念–政策–立法–行政–服務輸送」的整體框架上,藉此爬梳推動長照工程的困境所在,就此而言,意識形態及其文化主義的『理念』範疇,便有其回歸到觀念充權之於認知基模的必要提問,換言之,照顧服務人力的通盤檢視,是要從在家老化、在地老化以及機構老化的合理布建,職是之故,理當是要進行包括社區照顧與機構養護的機會教育,而非逕自以在家老化的居家照顧為其首要的優先選項。

其次,扣緊規範層次的『政策』與『立法』,相與關聯的思維邏輯和決策模式,是否有其菁英主義、路徑依賴抑或是推拉兩力的可能糾葛,就此而言,攸關到長照服務人力的政策定調或法令規章,是否侷限於團體盲思的黑箱作業,以至於所呈現出來的盡是殘補、堆疊、零碎、福利化、私領域性以及威權約制的長照圖象,就此而言,欠缺關於長照規畫布建的理想言談情境,這使得父子騎驢的長照運作窘境,自然是一項預期之中的發展性後果〈intended consequences〉;連帶地,各項的關懷旨趣也缺乏理性思辨的論述探究,這其中包括有「理念–政策–立法–行政–服務輸送」斷裂的結構性檢討;「產–官–學–研」互動關係的合和平台;「人流–金流–物流–資訊流」的整體性考察;「交易成本–機會成本–沈澱成本–外溢成本」的相互拉扯;「外籍看護v.s.本國照服–居家照顧v.s.機構養護」的理性選擇;「Care–Carer–Career」的銜接隙補;「中高齡–中等教育–中低所得」的三中迷思;「教–訓–考–用–推」的制度性落差;以及「福利化v.s.產業化–家庭化v.s.公共化」的錯置布建。

冀此,回首這一條長照的布建道路,係屬於康莊大道抑或是茫茫的不歸路,這是一項公民社會的反思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