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睿鵬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從報章媒體新聞得知<勞動基準法>的修法議題爭議不休,勞工集群上街反對不當的修法,勞工階級的權益和待遇一直都是最漠視忽略的一群,不論是就業環境、勞動條件、勞工尊嚴、工作工時、人才培力、福利待遇和退休保障等,都有進行構性檢視的必要。

對此,倘若我們換位做另類的思考,以瑞典這個國家的日常性思維,從家庭、教育、工作與福利多方面探討,不難發現到福利優渥如瑞典,並不是我們眼裡完美的社會想像,底下針對瑞典的家庭生活、教育方向、工作福利進行概略的分析:

(一)家庭生活:
瑞典人重視生活品質,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是,家庭生活的安排卻毫不馬虎,每月都有固定的家人團聚時間,分享彼此生命歷程,促成家人情感之間的交流,這與臺灣的家人相處型態顯然是截然不同,而這個模式不會涉及過多關涉到工作、結婚、買房、生子的嚴肅話題,即時是單身者或沒小孩的家庭,也盡可能會去規劃自己的休閒生活,例如運動、閱讀、旅行等,在不同的領域裡穿梭自如,同時兼顧好家庭、興趣、工作等不同身分的扮演。

(二)教育方向:
瑞典學校的教育體系強調「民主」和「知識」雙重義務的傳授,瑞典人認為應該要培養學生的民主知識,並且享有等同的重要地位,教育政策上並不會製造一直「往上攀升」的管道,而是致力讓社會每一個階層都有尊嚴和選擇的自由,父母親知道孩子無論從事什麼職業,都會擁有尊嚴且過著不錯的生活,即便子孫想當律師或修車技工,也不會遇到任何阻礙,這種的「社會平流」才能促成永續的階級流動。如此一來,瑞典不會過問別人的職種類別,而是會積極加入勞動市場,以體現出社會民主主義所要強調「勞動」的理念,這和許多人對於福利社會不理解而持以「好逸惡勞」的刻板印象,產生很大的誤謬認知。

(三)工作及義務:
在瑞典這個國家,沒有最低薪資的門檻限制,因為社會提供每個人足以存活的社會保險,在北歐的社會民主主義國家,極度重視工作價值,人們只要成年或完成一定學業就必須獨力謀生,倘若是閒賦家中還是要靠父母或仰賴社會福利、長期不從事勞動,都必須長期受到社會和周遭眼光的審視。

連帶地,如果一位老闆所提供的服務無法在市場滿足相關的需求,而不能讓員工達到最基本的生活條件,那代表這間公司並沒有存在的必要性,自然是會被社會所淘汰,瑞典人相信,基層勞工擁有尊嚴和好的生活條件,才能讓人民降低對高學歷、高薪水的工作執著,相對的也能有效減輕許多學子的升學壓力。對此,勞工成為社會福利的基石,當勞工權益受到充分的保障,可以帶來給人民更多心靈層面的安定感,使勞工願意相信政府、信賴政府,樂於繳納高額的稅金來維持社會服務政策的推行,因為人們知道他若不幸遇到失業、職業災害等其他因素暫時而無法從事勞動時,背後會有健全的社會服務出來協助他重建生活,直到自己可以安心回到工作的崗位上繼續努力。

藉由從瑞典人的日常生活思考模式,去審視當今臺灣社會變遷的相關課題,我們這個社會確實是欠缺許多配套的福利措施,誠然,我們不必要過度援用或直接移植北歐福利國家以針砭臺灣的優劣高低,但是,要如何建立起「幸福義務」的責任,讓不同職業或殊異生活方式的人們,都能以歡喜心迎向「幸福共好」的價值努力。

參考書目:
吳媛媛(2016)<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台北:圓
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