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新年新氣象的相關措施包括擴大限制塑膠袋的使用範圍,新增藥局、醫療器材行、3C設備零售業、書籍及文具零售業、洗衣店、飲料店及西點麵包店等7大類的管制對象,也就是說,民眾購買相關物品就不能再索取免費的塑膠袋,這使得關於從限塑、減塑、少塑到去塑一事的延伸性思考,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誠然,為了降低塑膠製品對於生活環境的汙染,而祭之限制使用塑膠袋的擴大範圍,只不過,從「塑膠」到「塑膠袋」的一字之差,是否要通盤檢視所有塑膠成分的製品,藉此降低對於生態環境的可能戕害;連帶地,扣緊塑膠袋的限制使用,那麼,從限塑、減塑、少塑到去塑的策進作為,就有它綜融性考察的必要,這是因為:首先,今年包括像是美粧店、藥局、家電、攝影、資訊、通訊、文具、洗衣店、飲料店以及西點麵包店共14類場所的限塑業態,雖然是扣緊日常生活作息而來的直接列管,但是,塑膠性用品使用頗高的早餐店、便當店或是小吃攤等,卻不屬於第一波的管制對象,就此而言,限塑範圍背後的政策定調及其配套措施,是有它通盤檢討的必要,至少,分階與分段的納管範圍和列管對象,誠屬於必須要兼具的目標管理之一;其次,所謂「不能再索取免費的塑膠袋」的操作性概念,除了指涉不再提供免費的塑膠袋外,又有那些相關的配套措施,像是改採用錢購買方式?徹底落實完全沒有塑膠袋的歸零作法?抑或是採行諸如紙類布條或是其它的替代物品?換言之,從直接列管到有效列管的一以貫之,這才是該項議題現象的考察針砭所在。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就不單單只是聚焦於塑膠袋本身的使用與否,而是禁用塑膠袋的外顯行為,背後究竟傳達那些觀念態度的認知基模調整?無疑地,就認知行為的內在性貫通一事而言,此一斷裂性的切割做法,自然是會徒增更多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事實上,從限塑、減塑、少塑到去塑此一連續性的演變關係,亦直指制度設計所對賭脆弱的人性誘因,亦即,當塑膠袋的購買金額,沒有產生以價制量的抑制效果,那麼,此一從內含到外加的產品售價,終究無法增加交易成本的困難性,如此一來,只是多那麼一塊錢的金額支付,自然是無助益限塑政策的乘數效果,反而會造成某種的形式主義,就此而言,與限塑相關的管制措施,倘若是要回歸到生態環境永續發展的政策目標,那麼,不甚方便的擾民或累民,更是實屬必要,換言之,要如何增加垂手取得塑膠袋的可及性、可近性、方便性和意願性,那麼,全面限塑的「可行性」與「不可行性」,更是公民社會裡一項重大的變革課題。

總之,關於環保署擴大限塑政策一事的論述考察,實則有其包括分類分級、分階分段和分時分程的論述思辨,於此同時,讓民眾在購買物品時多些難度的交易成本,從而思索『方便』與『隨便』一線之隔所可能隱含的結構性縱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