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子葳
(中國文化大學社工學分班學生)

明年(2018年)我國將邁入所謂的高齡社會(老年人口超過總人口14%),人口結構仍持續且快速老化中,長照2.0乃是蔡政府社會安定計畫中的重大政策,對此,標舉諸如「預防老化、延緩老化、在地老化」的概念立意雖好,但是,離「付得起、用得上、溫馨而人性的長照服務體系」的最終目標,恐怕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畢竟,長照計畫2.0在人流、金流和物流與資訊管理流都是面臨諸多的運作危機。

現階段最大的困境在於照顧人力不足的人流,事實上,人力不足的問題早在十年前長照1.0計畫實施時便被提出來討論,然而,過去14年培訓了12多萬名的照服員,目前在線上工作卻僅有3萬多人,這其中又有1萬2千多人是流至醫院當看護,換言之,實際投入長照體系的照服員僅剩2萬多人,以今年(2017年)為例,尚欠缺高達1萬2千多名照服員,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照顧服務員的社會地位不高:在國內未建立照顧服務員的專業定位,有些雇主將照顧服務員視為「幫傭」,會要求照服員做服務以外的打掃工作,照顧服務也經常被視為是替人「把屎把尿」的低階工作。

二、照顧服務員的薪資低且採時薪制:目前照服員時薪約180元,若每天工作8小時,一個月工作22天,約領3萬1千元,照服工作係以時薪計,這也使得照服員薪資較不穩定,四處流動接工作,且沒有升遷的機會,缺乏發展性。

對此,我國在照顧服務人力方面,面臨到以下的發展性危機:

(一)大量仰賴外籍看護,我國的外籍看護工今年(2017年)已突破24萬人,而且還在持續增加當中,前年至去年(2016年)增加1萬3千多人,增幅不減反增,就其原因不外乎是『便宜又好用』,畢竟,每月的聘僱成本約莫新臺幣2萬2千多元,而且不受限於我國勞動基準法的相關規定,亦即,可看顧24小時,月休4天,但是,該項的「好用」實則是建立在壓縮外籍勞工的勞動權益上,就此而言,國內的照顧服務已然成為龐大的內需市場,但是,大部分的缺額卻是仰賴外籍勞工來加以填補,倘若有一天外籍看護工的來源不足,這恐將造成另類的國安危機。

(二)本國照顧服務員以中高齡為主,平均年齡逾50歲,且多為女性,各地機構與居服中心在招募時常主打「歡迎二度就業人士、中高齡婦女。」,然而,照顧服務的工作本質其實是不適合中高齡人士,因其需要體力以協助上下床、移位和使用輪椅等輔具,中高齡人士在體力不足的情況底下,職業傷害恐怕更形嚴重。

綜融觀之,照顧服務員的社會地位低、薪資少,實則是與國人大多聘顧外籍看護、本國照服就業人口多為中高齡婦女互為因果,長此以往會產生惡性循環,對於此一照顧服務人力的困境,解套之道就不應該只是調整薪資或鼓勵失業民眾就業,也要從培養國民的照顧知能與技能切入著力。

其實,不論本國或外籍看護,所提供的服務是讓親屬有喘息空間,使其能維持正常生活作息,然而,目前國人習慣由外籍看護進行全天候的照顧,是否也將對於自家長輩照顧的責任,全部委由遠渡重洋且和長輩素昧平生的這群外籍移工?若是能夠從教育面著手,不只是設立相關的技職科系,而是將對於該項照顧服務的認識與技能普及化,納入學校通識教育中,同時也可規劃與推動「長照替代役」至國民兵役中,以使每位國民皆能兼具基礎的照顧技巧,不再是將照顧的責任完全交給看護或是特定的某位家人,以使這些的看護得以有喘息的空間。

總之,照顧服務人力危機乃是結構性限制的環境問題,非急就章的短期策略便能有所改變,因此,從改變國民對於照顧服務的認知基模,認識與意識到照顧長者與失能者是一件值得尊敬與尊重的事,也培力國民對於自家親屬的基本照顧技能,在目前人口愈趨老化的台灣社會,才能從根本面解決照顧人力缺乏的運作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