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項讓醫界與學界都深感危機的變遷課題,那就是台灣一地的少子女化現象有朝向於嚴重的發展趨向。

來自於一線產科醫師的實際執業反映指出,新生兒出現越來越少的變化趨勢,截至今年(2017年)的一到五月,新生嬰兒的出生人數平均每月僅約為1萬5千多人,此一數字乃是繼金融風暴之後的近十年來,月平均出生人數倒數的第二位,這使得少子女化作為某種集體意涵的客觀事實,便有它嚴肅看待的必要,畢竟,該項的人口警訊所造成的衝擊影響,絕非是一時、短期、局部與特定面向的牽絆拉扯,這是因為:首先,對於新生嬰兒人數增減的變遷考察,除卻有其橫貫與縱貫的多重進路外,實則有必要將生育議題進一步地擴及到「婚-生-教-養-衛」的全旨命題上,藉此進行綜融的論述探究,畢竟,一方面在台灣社會裡,生育數和結婚數這兩者還是呈現緊密的正向關聯,也就是說,生育子女的先決條件還是以登記制的合法夫妻為其要件,因此,限縮於民俗民德的禮教框架,約莫僅有4%的非婚生子,這自然無法增補該項人口數量的缺漏問題,就此而言,所謂『願婚』、『樂生』以及『能養』的生命事件轉折,自然是需要將意願問題、能力問題與結構性問題納為通盤檢討的整體觀照;連帶地,從鼓勵結婚以迄於接軌後續的孕產生育,藉此名正言順於傳宗接代的人生大事,至於,從合法夫妻到事實上的夫妻關係,又要如何突破對於生兒育女之身心負荷的可能疑慮,這多少點明出來從政策導引到行政協調及其整合性服務的家庭支持體系,會是思索該項少子女化的切入所在。

誠然,出生人數恐創新低的數據解讀,固然是會涉及到諸如結婚數少、外籍配偶生育數降低以及政策不確定等等的干擾因素,但是,何以盡撒龐大的經費預算以及端出各項的獎勵生養措施,一直還是未能在出生人數的增長上,得以獲致突破性的發展,冀此,除卻是對於五花八門的生養措施,進行戰術層次之「點」(個體的嬰幼兒)、「線」(集體的父母與親子)、「面」(整體的少子女社會)的相關檢討外,如何延長與拉高生養一事的關照視野,這似乎也突顯了目前少子女化困境所難以化解的癥結所在,換言之,從中央機關到地方政府逕自推動偏向於福利津貼式的全面大放送,而此一討好且好康的民粹式福利,不僅讓民眾食髓知味於被不斷豢養的競價胃口,更是模糊了國家機器、父母親屬彼此之間的照顧界線,更遑論於已然是被稀釋的權責對應關係。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針砭顯然不僅止於聚焦在枝微末節的各項變革工程,而是有必要就認知與行為兩者的一以貫之,以進行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的認知再教育,換言之,如何重新拾回對於傳宗接代及其生兒育女的人倫價值及其相與對應的權利行使與義務負擔,而非逕自淪為粗糙式的買賣還價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