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從去年總統選舉的再一次政黨輪替,已屆一年的時間,因此,媒體也針對新政府所推動的諸多社會改革任務,以進行應景式的民意調查,這使得調查出來的初步結果,多少是其回應於公民政治的變遷意涵,而值得加以深究之。

在媒體所匡列出來的各項社會改革任務,包括有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十年長照、婚姻平權、鼓勵生育、健全醫療體系、追查國民黨黨產、食安管理、社會住宅以及毒品防制等,姑且先不去論及這些改革事項本身所需要有的迫切性、整體性以及配套性,但是,涵蓋兩岸、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民生等範疇而來的特定政黨、勞動權益、長期照顧、高齡少子女化、居住安全、食安危機抑或是吸毒嗑藥等議題現象,多少還是充斥著時空性、脈絡性、積累性、交錯性、複雜性以及冰凍三尺而來的衝擊影響性,就此而言,對於該項民意調查的考察反思,重點就不單單只是聚焦在滿意與不滿意的兩造看法,而是這些無法一次到位便能通盤解套的策進作為,究竟有無從戰術到戰略以迄於分時分程和分階分段的因應對策,畢竟,七年之病以求三年之艾的社會迷亂現象,點明出來改革與變革的圖謀方略,不能有革命手段與政治行銷的過度性操作!

事實上,對於上述隱含某種表達性需求的民意調查,理應是要進一步地擴及到諸如性別、年齡、社經地位、政黨傾向、人文區域等等的結構性解讀,換言之,缺乏大數據的資料探勘,這使得從民心到民瘼或民意的民之所欲,一直都未能確切落實以成為政府施政軸線的引導方針,相反地,少的是變革圖像,多的卻是民粹想像,如此一來,被耗損的又豈止是此一通過性儀式的民眾滿意度調查。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乃是:如何推動中立、超然與跨意識形態之民意蒐集的機制設計,藉此發揮公民政治的另類監督力量,也就是說,倘若無法嫁接在從公民社會到代議政治而來的公民政治參與,那麼,民調恐有淪落於狹隘性、針對性、意圖性以及誇大性的工具範疇之虞;連帶地,針對上述社會改革任務所表述出來的民眾意見,那麼,從不分藍綠誰都不滿意的「一例一休問題」到滿意度與不滿意度相近的「年金改革問題」,其所顯露出來的小則是軍公教勞農的不同族群對立,大則是民間與國家機器的相互拉扯,此一直指某種發展性危機的脫序跡象,又何只是不斷陳抗活動就可以了得?

總之,任職一周年的通過性儀式宜是要有階段性任務的目標管理,就此而言,民調的結果解讀就不在於滿意與不滿意的相互消長,而是某種權控結構而來任性和任意的率行、斷行,這也直指某種民粹之於陳抗的愛憎情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