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特族(NEET)

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簡稱為NEET)係指一些不就業、不升學或不參加就業輔導,終日無所事事的青年族群,事實上,這個字詞起自於英國1999年,一份來自英國工黨政府受社會排斥學生輔導小組(Social Exclusion Unit,簡稱SEU)的報告,因此,尼特一詞在英文也帶有「地位零(Status Zero)」的負面聯想,至於,尼特族概念開始廣泛引起討論則是自2008年全球經濟衰退後,於國際間漸漸地被使用在其他國家,然而,各國對於尼特族定義往往會因為社會經濟背景及其文化而有所不同,所包含的年齡範圍亦不一,目前多數則是採用「18-29歲未就業、未就學亦未接受職業訓練之青年人口」之定義。
形成尼特族的個人歸因探討,多數係因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至於高學歷的心態以及受到近年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求職不順遂的情況下而不願低就高勞動低薪資的工作,造成心理受挫或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因為現代部分被過度保護的青年吃不了苦,不願從事太辛勞的工作,進而產生對於家庭生活的依賴性和對於社會生活的不適應性,冀此,尼特族亦可以說是「自願性失業」的一種同義詞,基本上,上述的問題現象同樣也是出現在歐盟各國,特別是東南歐國家與日本同樣對於家庭觀念深厚,有些屆齡的中年人還仰賴與父母同吃住,因此,尼特族已被認為是一項世界普遍性的社會問題。
整體而言,已開發國家和人力資源嚴重過剩、經濟高增長、生活水準高國家的青年階層中,易於產生尼特族,在香港則是稱為雙失青年(失學兼失業的青年);在美國稱為歸巢族,意指孩子畢業又回到家庭,繼續依靠父母的照顧及經濟支援;在日本直接以尼特族稱之,但是,年齡會延伸到歲35歲,對於35-50歲者另稱單身寄生族;在中國大陸和臺灣也被稱為啃老族,靠啃食父母老本生活;臺灣有時也戲稱為魯蛇、米蟲或者家裡蹲。
資料來源:黃民凱(2012)。尼特族成為非尼特族的生涯轉銜與適應力之研究。
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本則小百科係由林淑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