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玲
(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系研究所博士生)

 

2016年04月14日媒體報導前警大教授、現任亞洲警察學會祕書長葉毓蘭於臉書針對於肯亞詐騙一案,發表看法:「你相信嗎?台灣詐騙集團的功力,就連警大教授都被騙過,還自嘲是「元老級的詐騙被害人』!」,葉毓蘭教授強調她認為詐騙集團的惡劣,並非在利用人性的『貪』,相反地,詐騙集團根本是『獵殺人性的善念、所有的美德』!

雖然詐欺犯罪日益嚴重,但是,隨著165反詐騙的宣導,國人已逐漸認知詐騙集團的相關手法,甚至是有些真的中獎通知或是政府單位的通知,亦被誤認為詐騙集團,由此可見國人已有相當反詐騙的戒心,有鑑於此,詐騙集團自當是要日益推陳出新,這其中包裝感情或同情心為其新的詐欺手段,透過官方統計數據的資料,也證實感情詐騙犯罪對於社會經濟、民眾財產及婚姻關係嚴重傷害程度。

事實上,這幾年詐騙的手法層出不窮,從利用電話通知轉帳、假藉檢察官名義查扣帳戶、簡訊詐財以及假醫院扣健保卡等,不同的詐騙手法,都有人會受騙上當,對此,內政部警政署甚至成立165反詐騙專線,從自2004年11月8日至2011年8月31日,總進線電話量高達441萬餘通,受理轉介民眾詐欺被害案件也達7萬1千餘件;另於2005年11月01日開始攔阻被害案件財損,至2011年8月31日,成功攔阻即時被害案件6千2百餘件、攔阻金額7億1千萬餘元,平均單一個案完成第一受款銀行帳戶之警示扣款僅約30分鐘(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 反詐騙諮詢網http://165.gov.tw/work_stat.aspx),可見詐騙集團的猖獗而且不斷22u41變化手法。

冀此,在人們的內心深處,常隱藏一些強烈的欲望或需求,渴望能獲得滿足,而這些欲望往往成為了人們的共通弱點,而詐騙集團亦利用此一人性的弱點下手,這使得詐騙案件層出不窮,手法也跟著推陳出新,因此,詐騙戲碼就像連續劇般不斷地上演,稍有不慎,人人皆有可能受騙,心理學博士Tago Akira即給「騙子」一個最貼切的解讀:「騙子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得上是人類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因為他們非常了解人類心理弱點,所以能夠輕易地突破這層障礙,詐騙成功。

總之,了解詐欺犯罪事件必須從被害人、加害人以及社會等各個面向,以進行綜合分析,觀察詐欺犯罪行為的產生,亦可從過程中歸納出若干的關鍵因素,藉此提供防範被害事件的發生,初步的結論如下:(一)加強家庭支持網絡;(二)強化預防被害的概念;以及(三)嚴懲詐欺犯罪並遏止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