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外電的新聞報導,卻是隱含諸多深邃論述的發想空間。

話說:為了確保退休金系統的穩定運作,德國的聯邦銀行建議應該是要逐步提高法定的退休年齡,規劃2060年前可以將工作年齡提高到69歲,對此,考量到明年(2017年)所要舉行的聯邦議會選舉,德國的政治人物也擔心此刻提出延後退休年齡這一類社會議題的政策主張,只會嚇跑選民和選票,以此觀之,從政見到政策以迄於政事的推動,這實非是所謂內在貫通可以順利達致的。

基本上,延後退休一事,早已成現代國家一項必須要嚴肅以對的公共課題,這是因為扣緊包括世代不公、行業不平、分配不均以及保障不足等等的社會安全情勢,這使得延退、晚退或遲退,就不單單只是勞動者的個人偏好或職涯選項,而是該項自由意志所產生的外部性問題,背後所牽連的乃是政治、經濟、社會以及世代的綜融應考察,就此而言,包括屆齡即退、能退就退和去職逼退在內的各種變異情形,即使是有它硬性規定之『應』以及伸縮彈性之『得』的分殊考量,但是,關乎到法定退休年齡延後一事,就不只是某一現象範疇抑或是某特定年齡族群而來的認知架構發想,對此,暫且先行排除依法辦理的法定退休年齡,那麼,扣緊微視層次的相關提問乃是:試問,年輕世代如妳,要花多少時間可以工作賺得第一桶金?多少年可以儲蓄存到第一桶金?以及多少的流失歲月,才能備妥支付房屋頭期款的第二或第三桶金?

再則,對於待退的中高年齡族群來說,妳想要幾歲退休?退休之際,所得替代的可支配金額有多少?多少人會在妳榮退之後,一起和妳分食有限的退休給付?而一旦坐吃山空之後,又有多少人可以一起搶救千金散去之後的相關需求滿足? 至於,來自於於婚、生、教、養與衛的不同生命歷程,那麼,早退、即退或晚退,就不只是單純的主觀意願,而是有其退休之後所要面對之養家活口的能力和結構性問題,對此,相迎於形式上的離退,將會是中高年齡二度就業的勞動現象?連帶地,當前的勞動人口,退休之前與之後所要面臨的需求滿足或風險規避,更是超乎過去父執輩的精算評估,以至於加惡從事件風險到人身事故的經濟不安全?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目前60歲或65歲不等的法定退休年齡,究竟可以延展多少年或是還要多上幾年班的增補效果,而是退休一事所牽動拉扯的已經不再只是個體或整體的社會保險原則,而是該項的有限理性,是否要有它回應於不同社會性建置而來的規避機制,特別是侷限於華人社會之家庭生態的集體主義,那麼,晚退與否的避險規劃,不應該淪為勝選與否的權謀考量,而所謂的年金變革議題,更宜要扣緊世代共好的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以思謀樂業安居的生活環境如何能夠薪傳賡續下去?就此而言,退休年齡的提前或延後,背後所糾結的應該是要有世代債務、世代債信以及世代誠信的變遷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