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01.關於社工師高考同志出櫃考題惹議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02.關於究竟是要廣、且深、夠久以及可以有多厚實的人群服務思維

03.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一的「人」--這些日子以來的心得反思

04.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二的「事」--這些日子以來的心得反思

05.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三的「物」--這些日子以來的心得反思

06.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四--關於105年合格社工大限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07.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五--關於『三性』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08.關於減招點名社工系一事的延伸性思辨

09.關於親子館社工專業自我的延伸性思考

10.從社會工作師法到社會工作階級化的延伸性思考

11.從發展性社會工作到金融社會工作的結構性探究

12.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六--關於『三流』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01.關於社工師高考同志出櫃考題惹議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關鍵字:社工師考照、同志出櫃、專業

 

今年度(2016年)第一次的社工師高考,考題中出現了同志出櫃順序為何的選擇題,以讓考生必需在四個選項中擇一所謂的「標準答案」,只不過,官方的公布答案卻也引發同志圈與幫助同志的社工界熱議,甚或是指出現今同志出櫃的歷程早已經是千百種,不單單只是『自我坦承-認識圈內人-向親友坦承-出櫃』的單一演變型態,換言之,考題的不符現實及其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發想,這會是問題的針砭所在。

 

基本上,對於社會工作師的專業考照及其所引發出來的諸多議論,這早已屢見不顯,只是,用以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否就是對賭於這一次的同志出櫃順序為何的選擇題,這一點還是要多所保留,畢竟,根深柢固的學術霸權抑或是專業霸凌的共犯結構,這才是問題的爭議或真義之所在,也就是說,社工師考證背後所糾結的生態環境,究竟是要如何有效地推動所應該要有的解構、重構與新構,這似乎也意指著冰凍三尺所造成社會工作的專業不足與無奈兩難,這已然是一項預料之中的發展後果,於此同時,要如何破除人群服務的『潘朵拉』困境,多少也點明了同志出櫃順序考題背後所潛藏的社工專業發展危機,這才是問題思辨的聚焦所在,對此:

 

何以人群服務的諸多變異情境,可以採行對或錯之截然二分的測驗題型態,以檢視社工從業人員的專業性?還是從剛開始的申論題以權變為測驗題和申論題兩者併陳的筆試方式,藉此提高金榜題名的過關機率?何以累積一定實務的工作年資,便有所謂的減科情事,更遑論要減科的科目是否有進行通盤性的檢討?何以係以筆試作為唯一的判準,從而忽略了因為筆試所要面對試題本身的信度、效度及其鑑別度?何以包括命題委員與典試委員在內的層層把關機制設計,卻還是出現了未能符合時勢變遷的考題答案?究竟是封閉學術社群使然抑或是象牙塔般地與現實脫鉤還是有必要去正視社會變遷、生活世界及其無所不變的人群問題處境?

 

再者,延伸性思辨而來的更是:同樣應科資格的科班社工與學分班社工,何以係屬於一種地位階序的森嚴結構裡,以至於形成某種的兩相對峙情勢?對此,社工學分班從舊制轉換到新制的學理或實務邏輯為何?這其中包括有7科21學分一次實習以擴增為15科45學分兩次實習的培力真義為何?連帶地,相同的專業責信訴求,又是否一體適用於科班社工之於教用合一的最後一哩和無縫接軌?至於,中榜題名的社工師要如何誠實以對在職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建置設計,而非只是徒以更多樣且更高階的社會名器,藉此強化從學分班社工員、科班社工員、社工師、公職社工師、高級社工師以迄於專科社工師而來的階層深化關係?

 

總之,有所偏誤的同志測驗考題,當只是一項的引爆點,畢竟,社工師的考照制度,已經蛻變成為某種『自我感覺良好』與『習得無助感』之上榜與否的情緒對立,冀此,尚未妥善建構的人群服務機制設計,還是無法應答社工師考照背後所必須要兼具包括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專業培力、情緒支持、繼續教育、薪資水準、福利待遇、職涯規劃以及經濟安全而來的制度性保障,就此而言,考照一事,當只是因應於形勢使然的無可奈何選擇!?

 

 

02.關於究竟是要廣、且深、夠久以及可以有多厚實的人群服務思維

 

關鍵字:人群服務、社會工作、專業

 

歲末年終的回顧與展望,這其中也包括要廣、且深、夠久以及究竟可以有多厚實之人群服務的發想思維。

 

基本上,關涉到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究竟是要多為廣裘、且頗深邃、能夠服務多久以及可以有多大的厚實紮根,還是要回到更為更根本的提問,那就是:嫁接在培力的建置機制設計底下,社會工作及其社工員作為一種行業與職業之於「專業」的相關訴求為何?就此而言,從完全專業、專業、準專業、半專業、不專業到非專業,彼此之間的連續性演變歷程,就不單單只是侷限在學歷文憑、專業證以及教育學分的微視面向,而是要如何從含蓋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專業培力、情緒支持、教育訓練與職涯規劃的個體性範疇,以更進一步地延伸到諸如教用合一、考照制度、專業認可、跨域整合以及制度保障之於集體性範疇的通盤檢討。准此,在這裡的針砭意含無非是直指出來社會工作在朝向專業之旅與典範建構之際,社福機構的「產」、政府公部門的「官」、教育體制的「學」以及基礎探究的「研」等等的多角組合,是有它進行解構、重構與新構的必要工程。

 

事實上,扣緊工具層次的運行操作,那麼,要廣、且深、夠久以及可以有多厚實的命題思考,宜是有整全多層的意義解讀,這是因為:首先,基於問題處遇或任務中心的實用主義,社工人員經常必須被迫跟時間相互競賽,藉此達到設置停損點的消極作用,就此而言,從單一問題到衍生需求以迄於專業協助到情感陪伴,點明了相應於所謂『廣度』的命題思考,這何嘗不是用以突顯社工人員之於無力與無奈而來的各項專業性困頓;連帶地,臨事的問題紓困又要如何得以鑲箝構造原因與後續的滾動影響,藉此串聯成為一種內在貫通的整合性服務,以此觀之,將複雜問題予以簡單化的處遇模式,固然是有它社工應變的迫切性,只是,將案主從家庭生態環境抽離出來抑或是忽略了身心靈的全人關懷旨趣,這多少限縮了社工人員使能充權的拓展空間,更遑論對於擺盪在個案工作與個案管理抑或是社工員與個管員之間的專業界分?

 

至於,對於『深度』命題思考的觀照,相當程度上也呈顯出來從表相到內蘊以及從生理、生計到其它所產生的拉扯效應,冀此,一方面,舉凡個人或家庭問題的演變歷程,多少積累出來這絕非是社會工作此一專門職業所可以一手托天的;再則,解決一個問題所衍生來更多的問題需求,彰顯出來無論是從接案評估、開案服務到結案後追;從入住之前、入住之中到出院之後;抑或是法院之前、法庭之中到離院之後,社工人員的功能定位和角色扮演為何的基本提問?連帶地,因應於共案或併案的問題情境,這多少增生了從社政端的內部協調到跨域網絡成員的整合機制,如此一來,也因為開案指標、在案數量、結案後追、共案棘手和績效考核,而無法讓社會工作的『深度』展現更多的加值服務,而這也使得無論是單一窗口模式還是照顧管理機制,訴求於社工人員服務的『長度』,都有其共犯結構的限制所在,就此而言,所謂人群服務的『厚度』,終究又要回到社工人員的社會歷練和生命歷程身上,屆時所提供的社工處遇,已然是一項『社工不僅只是社工』的自我超越和跨域素養!

 

總之,關乎到要廣、且深、夠久以及究竟可以有多厚實之人群服務的發想思維,指陳出來的是標舉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與社工人員,除卻專業知能的應變技巧之外,回應於內心深處的心靈結構,那麼,從價值認知、觀念態度而來的審視臨判,這對社工人員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天人交戰的情愫糾葛,就此而言,在樂觀與悲觀之間,似乎是多了一份的達觀,藉此告訴自己:要如何從低落的工作情緒當中,以尋找展望未來的願景藍圖,至少,留一個夢想,讓自己去想像?!

 

 

03.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一的「人」--這些日子以來的心得反思

 

關鍵字:人群服務、浮世繪、專業困境

 

從2011年的一月創辦晴天開始,一直謹守著和夥伴共同打拼和一起成長的治理原則,這也使得人群服務裡所糾結的浮世繪,是有它回應於「人-事-時-地-物-其它」而來的心得反思。

 

在關涉到「人」的反思探究,這當中涵蓋著包括社工人員(從學分班社工、科班社工、一線社工、行政社工、綜融性社工、保護性社工、社工師、公職社工師、高級社工師到專科社工師而來的階序地位)、案主或案家、各級政府的上級指導、教授專家、跨單位的共事夥伴以及一般的社會大眾,至於,相應而來的深刻反思乃是在於:現行的社工專業究竟是出現了那些的制度運作失靈情形,以至於從客觀的事實結果而論,在築起一道高牆深淵的自我防衛城堡之際,從社工師到更高階的制度保障,當只是突顯了可以擺脫社工師的證照束縛抑或是追求功成名就的公職身分,然而,是否因而忘掉了初衷?是否喪失奮進的鬥志?是否犧牲了最佳利益的案主權益?以及是否屈服了結構性限制而模糊了當初入門學習的社工多重角色扮演?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已然不在於社工階級化的權控關係,而是攸關到自我概念、人格特質、專業培力、最後一哩、教用合一、在職進修、終身學習、薪資待遇、情感支持、情緒管理,社會歷練、人情世故、職涯規劃以及退休制度等等所構築的心靈結構和運作機制,是否相對成熟完備?就此而言,接受4年的準專業訓練或1年的半專業培力抑或是等待風起的漂流社工,在驀然回首的剎那,突然了悟到自己是不適合走社工這一條不歸路,這何嘗不是功德一件,只不過,在困境解脫的同時,又有多少人能夠超脫結構縱容而來的悲情、原罪甚或是宿命?

 

值得玩味的是,無論是過於年少的準專業養成或是歷經滄桑的半專業培力,限縮在必須於第一時間內以完成交辦事項?侷限在案主之敵暗以及社工之我明的『潘朵拉困境』?面臨著難以化解之個案工作或個案管理的分寸拿捏?以及政府機關和學者專家過多雲端思考而來的願景藍圖,這使得除了少數的提油滅火行徑外,擺盪在使命必達、專業自我、多方圍剿、政治凌駕等等的天平上,究竟心中的一把尺要如何衡平?特別是一線社工切身感受而來的常業案主、道德危險與福利依賴,這似乎也意指著對於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究竟是要做到多深、多廣、多長與多久?於此同時,在濟弱扶貧的當下,社工專業的觀念充權、機會教育和價值維護與社會倡導,又要如何得以引領社會的良性變遷?顯然,諸如道德美溢、綁架案主、威脅社會、感動行銷、資源掠奪、馬太效應、責難社會、安於貧窮、民粹福利、政治凌駕、形式主義、有功無賞、專業霸權、專業霸凌等等的迷亂現象,彰顯出來:透過社會工作的方便法門,得以一窺已然是被過度包裝的『問題的人』,而忘卻了『人的問題』背後的人性思維、文化規範、制度設計、法令規章、行政協調與服務輸送等等所鑲箝產生的結構縱容!?

 

冀此,回應於最美的是『人』及其最為不堪的『人性』,那麼,從學校端的教師、職場端的政府官員或上級長官、中介端的技術專家抑或是社會端的一般大眾,對於社工人員與案主相對人來說,究竟上述這些人提供了那些讓社工專業自我得以健全發展和正常發揮的支持元素,就此而言,任何對於認定社工這個「人」不當作為的人身譴責,其所直指的又何嘗不是一種的『社會的謬誤』!

 

 

04.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二的「事」

--這些日子以來的心得反思

關鍵字:方案委託、方案社工、機構社工、潘朵拉困境

 

每屆歲末,社福機構總是要面臨包括續約評鑑、方案投標及其計畫審查等等的存亡壓力,對此,關乎到人群服務『浮世繪』所糾結的「事」,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誠然,扣緊社會福利的趨勢浪潮,這使得包括公設民營、委託辦理、購買服務契約等等的私有化模式,一方面讓公部門社會福利行政的運作困境,獲致一定程度的移轉解套,另外一方面,則是透過委外機制以生養這些的社福機構,藉此達到某種形式得以納編的社會控制目的,冀此,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發想,是要回歸到人群服務的『潘朵拉困境』,以針砭背後所潛藏之結構縱容的可能迷失和弔詭之處,這其中包括:社福機構承當扮演非營利組織一員的同時,那麼,非營利組織之於『福利』以及營利部門之於『營利』,這兩者之間的分殊差異為何?連帶地,要如何就其本質、性質與體質的不同觀照構面,以進一步深究這兩者之間可能的和合會通與主體意義?就此而言,從社政端所公告執行的方案委託,又要如何正視到社福機構之於營利操作所可能潛藏的運作限制,比如自籌款、相對提撥、營運盈餘、員工權益抑或是機構使命的持續或永續等?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乃是:是否適合將營利部門的商業市場機制,直接套用在人群服務的社會市場運作上?就此而言,從投標之前、議價之中到簽約之後,所謂的權控關係或是資訊不對稱,再加上與時俱變的各種交辦事項,這使得覬覦透過社福方案的委外型態,以期能夠達到公私協力之於利益眾生的多重目的,是有些鏡花水月之嘆?

 

事實上,緊扣著方案委託的恐怖鋼索,那麼,擺盪在悲情、原罪與宿命之間的諸多詭譎,多少也讓社會福利的進程發展,未能提升到所應該要有的文明水準,比如說:方案的委外,為何是以一年一約為限?是否有進一步嫁接在需求評估、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的理性管理機制上,藉此應答究竟一約要幾年才符合運作規模的基本提問?連帶地,因應續約評鑑而來的後續擴充,是否有確切落實在尋常固定的督核機制上,而非只是淪為某種的形式主義抑或是評鑑委員的個人高見?至於,無論是委託變拜託或是委託無門,乃甚至於公私合作破局而來的互動衝突,那麼,無論是就方案本身的最佳利益保障或是委外單位的權益維護,在在都有它進一步廓清之處,比如說:面臨到可能不再續約抑或是競標失利,方案社工的工作權益及其社福單位的機構權益,這兩者之間要如何取得該有的衡平關係?究竟是直接等同於商業部門的僱傭關係,而逕行符合依法資遣通報、開列普通離職證明、發給比例資遣費以及開給非自願離職證明等等的標準作業流程?還是同時也要去正視到當下的社福機構已然成為某種的另類受災戶,而需要給予一定的機構權益保障?准此,從政府委外、非營利組織承接到社福機構聘用社工,該項的三角關係,彼此之間的權利或權益,理當不應該因為有無續接或無法續辦,而給予一分為二的卑微境遇!?

 

總之,關乎到人群服務『浮世繪』所糾結的「事」,還是會繼續的傳衍下去,畢竟,擁有資源配置與宰制權限的國家機器,在標舉社會福利手段的正當性之際,多少模糊了權力的擁有者及其所應該要有的內控自律和中介制衡,於此同時,方案委外的生存遊戲,依舊成為多方角力的競技天地,只不過,輸贏之間的利害糾葛,這才是心繫之所在!?

 

 

05.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三的「物」

--這些日子以來的心得反思

 

關鍵字:委外、經費預算、財務風險

 

因應於福利分工底下,非營利組織已然成為重要夥伴的參與者,這使得關乎到社福機構財務風險控管一事,便有嚴肅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即使是扣緊使命宗旨而來的利益眾生願景,但是,非營利組織多少還是要去正視相與因應而來的機構生存課題,就此而言,大型基金會性質的社福機構,自然可以因為所挹注的財務資源,而得以盡情揮灑於某種特定屬性的人群服務事業,相形之下的諸多社福單位,就必須依附在委外模式的結構環境裡,透過計畫審查的競爭得標,以找到立足於社會福利市場的一席之地,只不過,某些預期或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亦為公私協力策略規劃底下的一種悲情、原罪與宿命,比如說,得標之後的履約歷程,隱藏的便是諸多機關的魔鬼對抗,特別是因著配置經費預算的權控結構,這使得承接方案的委外單位,要不是漸次模糊了機構設置的初衷信念,便是因為依約而行的對稱性關係,而喪失了非營利組織所要被捍衛的主體性意義?連帶地,因為方案的承接,而得以名正言順地進行案主的相關處遇,但是,此一殊異的供需媒合型態,多少也讓承接的社福單位一步一步地走向一條自我膨脹的不歸路,這是因為:

 

首先,就方案本身的經費結構來看,大抵上可以區分為人事、專業服務以及行政管理等等的支出項目,即便是存在一定比例的相互勻支,但是,即使有它大水庫的做帳機制,但是,承攬的方案數量是否構築以成為某種的規模經濟,這多少點明出來委外單位可以活靈運用的施展空間,還是多所限制,畢竟,單就人事費用的編列為例,究竟是固定價金還是一筆統包?究竟是月薪給付還是案件計酬?薪資結構究竟是內含或外加於勞保、健保與勞退的有或無?而倘若來年未能續接的話,那麼,一定年資的資遣費用,又有無含蓋在整體經費列的財務風險控管上?連帶地,即使是賡續而為,那麼,固定薪資水準的福利待遇,又怎能留住願意共好的奮進夥伴?准此,在這裡的思索真義突顯的會是究竟方案委外的兩造關係,有無奠基在制度性保障的機制設計底下,藉此還原包括契約年期、人事留用、經費編列、對稱互惠、合理利得及其績效管理的真實意含!?

 

事實上,『人』與『事』所鑲箝而來的財務風險控管議題,亦成為社福機構一項尾大不掉的棘手難題,就此而言,在朝向組織建置的理性化目標挺進之際,社福機構的年度預算,便有它值得商榷之處,畢竟,擺盪在重新開始的零基預算或是蕭規操隨的既成預算,皆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機率,因此,方案的擴充及其權變預算,就成為一項的必要之惡,藉此將非營利組織導引至不得不擴充和無止境延展的一條不歸路,亦即,回應於『社工寫方案-方案養機構-機構再聘更多社工』的迴圈裡,所謂專人、專職、專責與專用的人力資源管理,已然是緣木求魚般不可多得?於此同時,年度之間的方案轉換,除了找人不易的青黃不接外,訴諸於案主最佳利益的關懷旨趣,社福機構又有多少的籌碼得以運籌帷幄以決戰於來年之後?!准此,從方案的經費編列到停損設置的機構規模擴充,所謂非營利組織從專業自主、財務自主到使命自主之間的貫通或斷裂為何,這會是擁有生養、眷養或餋養宰制權的國家機器所要嚴肅以對的變革課題!?

 

總之,非營利組織的財務風險控管議題,已然會是一項冰凍三尺的衝擊影響,就此而言,要如何深究『非營利』、『福利』、『公益』等等的概念內含,藉此還原社福機構所應該要有的本然圖像,那麼,關乎到社會福利機構的本質、性質和體質,是需要進行全盤性的新構工程?!

 

 

06.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四--

關於105年合格社工大限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關鍵字:105年大限、合格社工、社工階級化

 

隨著人群服務工作的建置性發展,這使得所謂105年合格社工大限一事,變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簡言之,因應於供給和需求之間相與媒合的社工人力落差,這使得有一批非正規學制出身的學分班社工,便有它從7科、21個學分和一次社工實習之舊制,已轉換到15科、45個學分和二次社工實習之新制進階專業性養成的必要,也就是說,到了明年(2016年)年底之前所謂的『105年大限』之際,倘若還是未能完成學科與術科的新制要求,那麼,現行學分科出身的合科社工,將會完部歸零為不符合社工資格的專業人員,這除個人權益的受損外,更因為無法成為正式核備的方案社工或機構社工,而帶來更多的衝擊影響,這是因為:

 

首先,之於學分班社工從舊制到新制的轉換過成,用意為何及其可能衍生來的預期或非預期性後果又為何?就此而言,倘若是因為過往怯弱的專業性養成而需要予以補強,那麼,從21個學分一舉擴充至45個學分的學理和實務基礎為何?至於,落實在這一群身分多重的從業人員身上,那麼,無論是新制的課程規劃、上課時段抑或是實務銜接,在在指陳出來的是:絕非因為將舊制已提升為新制的轉化工程,便能讓原有社工學分班教育養成所潛藏的制度障礙和結構限制,完全煙消雲散於社工自我的專業接軌,以此觀之,說穿了,在時勢比人強的權控關係裡,消極性質的修補學分遠遠勝於專業培力的積極目的,而更多的情緒拉扯、時間衝突和角色緊張,更無助益於案主較佳利益的確切保障,如此一來,苟倖考上社工師的偏安心態以及習得無助感的自我怨懟,終究是無法讓學分班出身的社工人員,得以回歸到人群服務照顧團隊的專業自我上?

 

准此,在這裡需要被解構的是:究竟要如何嚴肅地看待學分班社工作為某種集體意含的客觀事實,就此而言,現行以學校體制內為主的養成方式和應考型態,就有它通盤檢討的必要,更遑論於從社工師、公職社工師到專科社工師之專業資格取得的可能通病?連帶地,考試制度本身的效度、信度而來的鑑別度,又要如何回應跨域整合而來的專業表現?於此同時,將科班社工與學分班社工相與切割成為兩軌式的培力和認證制度,勢必是未來要走的變革道路,如此一來,從助理社工員(係指105年大限之後未能完備新制要求的舊制學分班社工)、社工員(學分班與科班兩軌制的合格社工)、助理社工師(學分班社工的一階專業認證)、社工師(學分班社工的二階的專業認證與科班社工的一階專業認證)到專科社工師(學分班與科班的高階專業認證)的專業性鑲箝,這才是社工作為一種職業、專業或志業的翻轉所在,就此而言,公職社工師與高級社工師的廢除,也是避免讓社會工作從業者朝向階層深化和偏鋒發展的必要之惡!

 

總之,理應是要拉高105年大限的思維格局,就此而言,斷然不應該是威權心態作祟的專業霸權,藉此施加於默守第一線社工從業人員身上的各項專業霸凌行徑,於此同時,大限之屆而來的善後措施,國家機器所須履行的最後責任,更不應該只是讓那些不符合消極資格的強迫退場,而是還原回到人群服務的本質,要如何讓一線的社工,特別是品種不純淨的學分班社工,得以感受到某種陪伴、培力與陪同的共好氛圍,以此觀之,相煎何太急的制度性封殺,已然是讓不堪的人性,顯露無疑?!

 

 

07.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五--關於『三性』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關鍵字:性格、性別、性向

 

當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朝建置性目標管理挺進之際,關乎到性格、性別與性向之『三性』的命題思索,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

 

首先是「性格」的命題思索:誠然,標舉性格用以決定命運的最終下場,究竟是悲情、原罪還是宿命?就此而言,與其去突顯性格及其命運,這兩造之間的因果關聯,倒不如針對包括人格特質、自我概念、價值思維以及認知態度等等的心靈結構(mind structure),以進行綜融性的廓清、杷梳。冀此,人群服務的從業人員除卻學歷文憑、專業證照和在職教育外,潛隱於內在的性格心性抑或是人格特質,究竟有無鑲箝以成為一套縝密的世界圖像,從而完備由外到內以及從具體到抽象而來的整體性適任資格,至於,擴而及之的更是包括社會歷練與人情世故在內的情境因素,是否得以進一步地增益成為社工臨事應變的處遇籌碼。准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實有必要去正視到現行教育體制內社工養成的限制所在,畢竟,狂飆世代的高中職學生選擇衣帶漸寬也不悔的社工職業,這除了專業培力的階序關係外,限縮於社工己身的生活經驗,又要如何得以從容地超越更多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總之,欠缺探索教育與職涯規劃等等的前置作業,這使得一線社工所決戰對賭的經常不是社工的專業知能,而是某種無形力量的牽絆,這其中包括有情緒拉扯、情緒對立抑或是情緒勒索,以此觀之,斷定案主命運的社工性格,當只是代罪羔羊般地成為結構縱容底下的犧牲品。

 

其次是「性別」的命題思索:誠然,慣常是將社會工作視為是一種女性寡佔或壟斷的獨門產業,亦即,採擷女性所特有的天生氣質,藉此彰顯出來愛之勞務的「社會工作」自當會與「女性」產生親擇性的親近關係(elective affinity),對此,社工作為一種超然、客觀與中立的專業自我,是否有其跨性別和去性別化的綜融思辨,藉以避免淪落成為某種變質的性別霸凌意識形態或性別霸權主義,也就是說,回應於性別體制而來的諸多性別階層深化情形,那麼,所謂性別主流化的時代趨向,就不應該只是剛性規定於相關委員會成員組合上的性別比例,而是男女有差異與兩性須平權的普世價值,要如何具體落實以成為一種含蓋性別、性相、好性與壞性而來的友善環境?以此觀之,性別權控關係所塑造出來的性別權益配置,是否造就了更多『弱勢之強者』的女性?而此一性別對峙、對立與對決,會是探究當前台灣社會諸多的性別權益保障和福利增進的弔詭所在?

 

最後是「性向」的命題思索:回應於社會變遷所衍生出來之多元性別的發展趨勢,那麼,扣緊專業助人的處遇過程,社工人員要如何克服我執、本位以及優勢的中心思想,從而反思一種互為主體性的彼此關照和相互同理要如何得以可能?也就是說,在這裡所指稱的跨性別,就不單單只是一項的干擾因素,而是還原回到真實的生活世界裡,社工更須時時謹記『存在』作為某種的客觀事實,是有它的道理所在,這不盡然是關涉到對錯、善惡、好壞、美醜的絕對性兩判,因此,關乎到心靈結構的解構、重構與新構,這自然是一項念茲在茲的變革課題所在,就此而言,包括「性格」、「性別」與「性向」的考察真義,旨在於突顯:社工之於專業自我所應該要有的『反思體現』(reflectivity)?

 

 

08.關於減招點名社工系一事的延伸性思辨

 

關鍵字:教育部、低薪系所、社工系

 

報載相迎台灣一地所要面臨的少子化危機,預估明年(2016年)大學的入學人數將一舉減少25,000人,對此,教育部積極地研擬所謂大學的退場機制,除了不再只以評鑑當指標外,也要將「就業率、畢業薪資」納入科系減招的參考指標,倘若,一旦實施的話,那麼,包括觀光、餐飲、設計以及社工系等被點名起薪較低的系所,恐怕是要首當其衝而要有所應變。

 

誠然,扣緊「就業率、畢業薪資」以作為科系減招的參佐指標,就教育經費的投資效益來說,自當是有它回應於經濟效率的整體性考慮,只不過,冰凍三尺的滾動影響,這使得該項令人錯愕的教育行政舉措,其來有自的原因究責,教育當局恐怕也是無法脫卸結構縱容而來的影武者操弄,就此而言,除卻就業率與畢業薪資的觀照指標外,有無其它的考察變項,藉此針砭上述系所存廢的真義所在,連帶而來的是,即使是全然鎖定「就業率、畢業薪資」的特定構面,那麼,是否也要將操作性界定而來的干擾因素,納為通盤性檢視的總體參佐。准此,因為少子女化而來的高教市場生存危機,教育當局的鋸箭式做法,實有它提油滅火的反作用效果,不僅無助益於議題現象的廓清,反而是造成治絲益紛的骨牌效應。

 

持平來說,環視當前社工一職的就業生態和勞動環境抑或是制度保障,限縮於供需媒合不易的情境底下,社工的就業率不盡然是低到需要到加以列管的地步,相反地,社工的異動或流失,這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就此而言,何以社工無法安於本業或本位,這是擁有資源配置權限的教育當局要捫心省思的,畢竟,相應於社會新鮮人的大四畢業生,還算合理的社工起薪價碼,相應於個案量、業務負荷及其責任壓力而來的非典型勞動型態,這使得標舉「就業率、畢業薪資」的說詞究責,除了少些公允的人身對待外,不對焦的延伸性發想,所造成的將會是更多情緒拉扯的無謂糾葛,同時,也無法還原社工身心困境的結構性解套和配套作為,這其中包括有:多數的新手社工及其所依附的社福機構,在無法擺脫私有化的委外宿命底下,相應於固定價金的薪資給付,那麼,突顯社工的薪資水準,所謂穩定性的持平自然是要優先於績效管理的薪資差異,尤有進者,一年一簽的棍棒箝制,這除了續約評鑑或計畫書審查的生存危機外,一律歸零的薪資起跳,也讓合理的社工薪資,又要如何回應責任、壓力與留任的綜融性考察。

 

准此,在這裡的思辨真義,除了是對於社工系所的經營規劃,產生預警式的告誡作用外,當前私有化的委外環境及其相關的運作失靈情形,指陳出來的是社工系所和畢業學生,不應該是代罪羔羊般地用以壓倒駱駝的高教怪獸,而是思謀包括薪資水準、福利待遇、專業培力、情緒支持、職涯規劃與經濟安全等等的制度性保障機制,有無整體規劃和妥適運作,遠地不說,嫁接在社工育成的專業性養成,那麼,現行從政府公部門到民間社福機構以迄於從公職身分到約聘僱抑或是從社工師到社工員,這已然是一條階層深化與惡質化的不歸路,如此一來,減少招生名額的結果,反而是會造就更多利益的差別、差異與差距,而無助益於當前人群服務『潘朵拉困境』的真正解構,就此而言,『終結社工』反而是一種必要之惡的權變手段,藉此反思長久以來對於社工的標籤、刻板與類別劃記!?

 

 

09.關於親子館社工專業自我的延伸性思考

 

關鍵字:親子館、社工、照顧管理

 

隨著年度的轉換,這使得無論是新接方案的計畫審查環事後擴方案的續約評鑑,關乎到親子館社工編制及其功能定位、角色扮演和專業自我,是有它進一步的議論空間。

 

首先是正名工程的基本提問:誠然,因應於少子女化而來的誘因結構,這使得0-2歲的公共托嬰中心、3-6的幼兒園或非營利幼兒園、0-6歲或0-12歲的公共托育資源中心或親子館,總是總想設法以提供支持、補充等等兼具預防發展與喘息服務的幼兒照顧網絡,只不過,不同稱謂的運作機制,背後雖然指涉的是不同時空條件的環境脈絡,但是,不惶多讓的頭角崢嶸,卻也突顯了當前台灣一地兒童福利願景藍圖的擘劃,不是缺少了從需求評估到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的效益評估機制,便是不斷地藉由政策性福利手段以達到插竿立旗搶曝光的政治促銷目的,就此而言,假『福利』以行一黨或一己之私的權謀操弄,除了讓原有的民粹氛圍更形惡質化外,背後的財政風險控管,這更會是民粹政治所必須要責付的支付代價。

 

事實上,欠缺包括生態環境、問題診斷、需求評估、資源盤點、對應措施、整合服務、輸送網絡、績效管理以及當責誠信等等的機制設計,這使得徒有想法而來的試辦措施,多少讓兒童福利服務相關的策進作為,依舊是停留在實驗性質乃甚至於成為一種父子騎驢的不斷摸索之旅,就此而言,當前的兒童福利藍圖就不在於「立」,而是一項從解構、重構到新構的「破」,特別是來自於實作經驗的大數據分析,就顯得迫切與基進,遠地不說,回應於各個縣市大張旗鼓且遍地開花的托育資源中心或親子館,固然係以服務的人次或組數為其成本效益的考量判準,但是,嫁接在供需媒合的幼兒服務方案項目,那麼,從建物環境、設施設備到課程規劃、專業服務,究竟是由上而下的交待事項?還是有其回歸到幼兒、父母或家人之於可及、可近、便利與親和的使用者觀點出發?而究竟該項使命以必達的政治正確,又有無思索包括福利津貼、福利服務以及公共化、市場化在內的不同變異組合型態?

 

准此,當政府一意孤行於民之所欲,那麼,常在我心的政事推動,又有那些應該要有的制衡機制或另類選擇?僅就當前五花八門的親子館或公共托育資源中心的設置為例,限縮在市場規模底下的自由競爭,營利導向的業界早已藉由民團型態的公益組織法人,以唬似眈眈於這一塊私有化的委外大餅,尤有進者,層出不窮的亮點發想,這使得即便設置有內控的品管機制,但是,正邪之中與官民之間,糾結於輸贏拉扯的共生關係,從幼兒、親子到社會的權益維護,獲致了那些保障?就此而言,各個縣市政府理當是要慎戒該項的競價遊戲或從眾行為,換言之,不應該只是思謀如何從戰術範疇切入,以尋求更大的政治效用?而是要還原回到理性化的常規機制,思忖可長可久的幼兒服務網絡,要如何得以縝密建構和穩健運用?

 

僅以親子館社工一職的編制,便有它商榷議論之處,何以社工要納入服務團隊的一員?所謂的社工專業自我,又要如何確切針砭出來親子館或公共托育中心所特有的環境氛圍?特別是從案主到親子、從案家到館舍、從分級風險到支持補充、從專業服務到親子活動以迄於從危機處遇到察言觀色等等的變化歷程,這多少會有究竟是社工保育員化抑或是保育員社工化的迷思弔詭之處?冀此,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全然在於親子館舍的社工編制,而是有其包括社工的一般養成、進階培力、教育訓練、督導機制、個案工作、聯繫會報、活動帶領、團體協同、照顧管理、資源聯結、外展服務、志工運用、跨域整合、通報轉介的相關提問?換言之,去社工化的全組團隊模式,這何嘗不是人群服務所慣常的運作型態,只不過,如何藉此得以『異中求同』和『同中存異』,從而保有社會工作的主體性特色,這會是親子館社工責無旁貸的挑戰課題!

 

 

10.從社會工作師法到社會工作階級化的延伸性思考

 

鍵字:社會工作師法、社會工作階級、地位階序

 

1997年三月所公布施行的社會工作師法,已然是為當代台灣地區的人群服務工作劃記一道轉折點的歷史性躍進,從而讓依據社會工作的專業知識與服務技術,用以協助個人、家庭、團體、社區,使其促進、發展或恢復其社會功能,並且謀求其福利的專業工作者,以獲致所應該要有的制度保障,這其中包括有提昇社會工作師的專業地位、專科社會工作師的進階精進、核定人群服務的收費標準、加入公會的團體保障以及相關的權責處罰規定等,只不過,近20年的創制立法和策進作為,那麼,相與衍生出來的議題現象,又有無獲得某種程度的廓清,特別是從社會工作師法到社會工作階級化而來的延伸性思考。

 

首先是關乎到「職稱」的結構性探究:如同社會工作師法所規範的“經社會工作師考試及格,並依本法領有社會工作師證書者,得充任社會工作師”,但是,包括專科社會工作師、公職社會工作師、高級社會工作師、約聘社工督導、約用社工督導、約聘社工員、約用社工員、社會工作師抑或是社工員等,此一各自不同職銜稱謂的人群服務工作者,就其所構築出來的階級關係,相與對應的門檻標準為何?從證照考試、專科訓練、甄審合格、甄選約聘到學經歷條件?點明出來即使人群服務的社會認可是要建基在階級型態的頭銜職稱上,但是,所謂專業自我的概念內含,還是有它嚴肅探究的必要,以此觀之,關涉到專業考照的制度運作失靈情形,像是社工師考試的試題效度、教用合一抑或是不同社會歷練的分流設計等?准此,從人群服務相關的職銜稱謂,所窺見到就不單單只是各項誘因條件而來的本位主義保護,而是證照的考取與否、任用資格的獲取與否抑或是紮根蹲點的一路守候,究竟這些含蓋公私場域的人群服務從業人員,可否在專業與敬業之間,多些的思考以如何透過制度性保障讓她們得以安於本業?!就此而言,從證照得考取到晉身公職以迄於默默無聞的民間一線社工員,是要有比例原則的衡平關係,用此回應這些人所應該要的制度性保障機制設計,遠地不說,任何直接接觸到人群服務工作,都隱含某種的人身風險,因此,所要加給的危險津貼又怎能獨厚於所謂三級性質的保護性社工?連帶而來的是更遑論到委於民間承接的方案社工,僵化不變的固定價金薪給,從而加速了原有社會工作階級關係的深層惡化?!

 

其次是關乎到「品種」的結構性探究:扣緊『教-訓-考-用-推』的人力資源管理旨趣,那麼,現行人群服務的從業人員,已然是出現各自登山以謀自保的突兀景況,這其中正規體制的學校教育、非正規設計的推廣訓練以及社會工作師的考證制度,都有它用以推波助瀾的結構縱容所在,就此而言,相當程度上,對於社會工作的社會認可一直都還是處於被邊緣化的專業性排除之際,顯然,『安內』係要多於『攘外』的命題思考,特別是從我群、內團體到自我中心主義所產生的發酵作用,誠然,回應於優勢社群之優勢理念的強制擴散,那麼,關乎到出身背景之「品種」的結構性探究,已經是被舖陳出來一種包括『純種』的社會工作系所、『混種』之與社會工作相關的科系以及『雜種』之非相關科系的學分班社工等等斷裂性質的拉扯關係,尤有進者,藉由社會工作師證照制度以納編可能的非議份子,從而建構一座高牆深淵的專業城堡,冀此,或是選擇寒窗苦讀以取得社會工作師的專業證照,從此便能擺脫低人一等的身心怨懟,要不,就得另外尋覓一種讓夢想得以有所想像的走遠高飛,而該項證照獲取與否的二分切割,所產生的族群對立景象,這對於擺盪在『自我感覺良好』與『習得無助感』的人身喟然,似乎也是對於標舉專業地位的一種無言抗議和極大諷刺!?

 

總之,從人群服務的專業養成,所積累出來的卻是一種出身背景的先天地位(ascribed status)與後天努力的成就地位(achieved status),只不過,侷限在個人際遇的分殊差異,似乎也讓一本初衷的付出奉獻,多了些人性誘因的務實考量,就此而言,藉由社會工作師的考照制度以深化既有的社會工作階級化關係,那麼,來自於各憑本事之民間單位的「產」、資源配置之政府公部門的「官」、專業霸權之教育體制的「學」以及紮根究理之中介平台的「研」,都需要嚴肅地看待這項社會工作的地位階序(status rank order)及其所出現的迷亂弔詭現象,特別是要讓社工從全知全能的『神』以還原回到『人』的角色扮演和可能限制!?

 

 

11.從發展性社會工作到金融社會工作的結構性探究

 

關鍵字:輔仁大學、發展性社會工作、金融社會工作、風險管理社會工作

 

這些年以來,從人群服務、非營利組織、第三部門到社會企業等等的發想作為,輔仁大學社會工作系在這方面的用心企圖,已然是有目共睹,並且要對主事者給予一定程度的肯定讚許,冀此,從發展性社工到金融社工來的結構性探究,也是有它學術性交流與對話的必要。

 

誠然,隨著快速社會變遷所招致產生的各種問題需求,這使得包括理論根源、服務知能、工作技巧、績效管理以迄於跨域整合等等的問題意識,都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就此而言,從發展性社會工作到金融社會工作抑或是其它屬性的社會工作類別,是有它典範移轉及其再建構的正當提問;連帶而來的會是這些社會工作次領域的建置性作為,究竟是要解決什麼人的什麼問題?可以紓解的程度為何及其可能衍生出來之預期性或非預期性的發展後果又為何?畢竟,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與社工人員,標舉案主或案家最佳利益的關懷旨趣,實乃係以不幸事件的停損設置為要,因此,糾結於包括醫療、衛生、教育、勞動、司法、心諮、特教以及社工而來的綜融性考察,那麼,發想於金融社工而來的理應是一項關乎到照顧管理的機制設計,是否鑲箝於無縫接軌、業務協調、整合服務、有效輸送以及專業責信而來的改變效果,以此觀之,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小則是要思考金融社會工作要如何進一步地擴及到諸如醫務社會工作、公衛社會工作、學校社會工作、早療社會工作、司法社會工作、工業社會工作、勞動社會工作、金融社會工作、心諮社會工作等等的個別關照和整體考掘;至於,拉高到巨視層面的通盤性檢視,那麼,上述各有所長的專業自我,又要如何還原回到從需求滿足到危險分擔而來之風險管理社會工作的基本提問?

 

准此,在這裡的論述針砭,除卻是落實在工具性範疇的策進作為,像是關涉到發展性社會工作或是金融社會工作的操作定義、概念內含、學群規模、學習地圖、課程規劃、知能養成、綜融技巧、制度養成、在職訓練、證照定位、專業認可、就業取向、職涯設計外,究竟還是有那些是之於規範性範疇而來的相關思考線索,比如說發展性社會工作以及金融社會工作,係為抽象層次的理論觀點?還是用來落實以成為另外一種的助人技巧取徑?特別是現行以個案工作為主的知識社群或專業養成,那麼,從社會工作所延展出來之商業管理、財務金融、醫護公衛、精神病理、特殊教育、學校輔導、司法矯治、法律扶助、職場勞動、諮商心理的跨域學習或科技整合,彼此之間的主從角色或培力和合及其所衍生出來的權責關係或利害拉扯,都有它進一步廓清的必要。冀此,在這裡所相應而來的思辨乃是:社會工作的主體性意義為何?在邁向作為一項成熟學科的社會工作學,是否因為系統性的典範建構,以藉由發展性社會工作與金融社會工作的發想,從而因勢利導於下一個階段的典範移轉和典範再建構!?

 

總之,源自於南北半球雙元世界的對立及其所造的貧富不均現象,這使得單純應用經濟性的思維模式和解決對策,逐漸擴及到發展性社會工作(Developmental Social Work)的概念統整和操作策略,尤有進者,金融社會工作(Financial Social Work)的發想,更是從經濟生產以進一步延伸到財務金融的深究紮根,只不過,包括發展性社會工作與金融社會工作在內的學術社群,要如何從社會投資、充權培力、生產發展、權利導向、實踐自我、脫貧對策、債務處理、創業策略、資產累積、經濟福祉,進而轉化成為跨越或超脫於物質層面的全人關懷;連帶地,現行以人口對象、服務場域、方案設計、工具理性為主的社會工作教育養成模式,亦有它解構、重構與新構的嚴肅提問!?

 

表:社會工作系之於財務金融系的課程規劃及其專業養成對照表

社會工作系 財務金融系
社會工作概論、社會學、社會統計、心理學、服務學習、社會福利概論、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社會工作研究法、社會個案工作、社會團體工作、社區工作、社會工作管理、社會工作實務、會談技巧、社會福利行政、方案設計與評估、社會心理學、社會政策與立法、社會工作實習、法學緒論、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工作與弱勢人權、少年犯罪與觀護制度、醫療照護、心理衛生、老人社會工作、醫務社會工作、勞工問題實務、原住民社會工作、職場社會工作、精神醫療社會工作、身心障礙福利服務、家庭暴力、社會工作實務理論、社會資源的運用、兒童福利、國援助與社會工作、就業服務與社會工作、生死學與臨終關懷、社會保險、災難管理與社會工作、貧窮與社會救助、社會工作倫理、社會工作與法律、團體治療實務 微積分、計算機概論、會計學、經濟學、管理學、統計學、財務管理、金融市場、保險學、投資學、衍生性金融商品、金融機構管理、金融機構實務、電子商務、商事法、民法概要、金融法規、稅務法規、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稅務會計、財務數學、資料整理與分析、管理會計學、固定收益證券、證劵分析實務、營運資金管理、投資組合管理、不動產估價理論、財務預測與分析、國際金融與匯兌

 

 

12.人群服務的『浮世繪』之六--關於『三流』一事的延伸性思考

 

關鍵字:金流、人流、物流

 

當台灣一地從前福利國家以直接過渡到後福利社會之際,那麼,扣緊「金流」、「人流」與「物流」的考察界面,點明出來台灣人群服務的專業性建置,還是有它進一步廓清的必要,這是因為:

 

首先是扣緊「金流」的考察界面:包括人團或財團在內之任何非營利性質的公益法人組織,標舉使命自主的同時,更是需要嚴肅面對從使命自主到財務自主及其專業自主的串聯思考,就此而言,除了是基金的孳息足夠生養方案的拓展,抑是善於結合公共資源與開發社會企業,不然的話,限縮於『社工寫方案-方案養機構-機構聘更多社工』之委外辦理的結構性弔詭,那麼,來自於方案委託的經費補助,相當程度上,已然是搭配著續約評鑑或計畫審查,而成為某種的共犯結構,如此一來,不是只能向前不斷奔跑以承接更多方案,藉此朝著另類科層組織發展的宿命,便是調整組織本身的使命宗旨,藉此迎合機構生存所應該要有的應變措施;連帶地,來自於獎補助款的撥款與核銷機制及其中央與地方政府的分擔機制,多少讓民間單位多些對於月核銷、季核銷與預撥款;或是按件計酬、按月給薪與統包預算;抑或是人事經費之於勞保、健保、勞退與資遣而來的外加或內含等等的相關提問?准此,在這裡的論述思辨點明出來標舉讓社工得以安於本業得制度性保障,那麼,國家機器在這一部分的示範作用,是有它嚴肅以對的必要,而非盡是相互推諉塞責,甚或將公益團體、方案社工、機構員工與政府機關,形塑成為多方角力的利害相關!至於,要如何回應於財務穩健而來的專業自主,那麼,現行已經是出現所謂馬太效應的社會資源集中效應情形,某種程度,未嘗不適沒有『去促銷』與『反募款』的另類思考,就此而言,當代台灣社會之於公共資源的開發、整合與運用,這將會是一項重要的變革課題?

 

其次是來自「人流」的考察界面:一方面來自於從合格社工員到社會工作師、公職社工師、高級社工師以迄於專科社工師的職稱頭銜,只不過,該項分類分級的階層化建置,是否等同於專業自我的社群認可,那麼,社會工作在朝向典範建構的專業發展之際,是否還是藉由出身背景的薦舉流動,以將人群服務工作者區隔成為科班社工與學分班社工的對立型態?抑或是嚴肅思量含蓋學歷文憑,專業證照、知能培力、情感支持、薪資水準、福利待遇、人格特質、生命歷練及其職涯規畫而來之整全多層的社工學思和服務歷程?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已然是直指人群服務的專業訓練,宜是要有學經歷、生命歷程及其社會練達的綜融性整合,以此觀之,學分班社工的大量湧現,這何嘗不是用以突顯當前體制內社工專業教育所必須要面對的制度運作失靈或失能情況,特別是逕自從學分班社工養成之舊制到新制的專業刁難以及扣緊社工師考照制度而來的學術霸權和專業霸凌?

 

最後則是關乎到「物流」的考察界面:誠然,侷限欠缺在第一時間以主動求助的文化主義,這使得社工的相關處遇計畫,多少有著瞎子摸大象以及父子騎驢的弔詭情事,再加上知識買辦的擴散效應,更是讓社工之於層出不窮的方案移植或實作模仿,出現了疲於奔命的專業無力和專業耗竭,如此一來,徒以職前或在職的培力成長,多少已經淪為形式主義的研習條證明?至於,教育端的學術教師以及職場端的實務工作,要如何破除彼此不對等和不對稱的權力結構,這也突顯產、官、學之三位一體,當有其解構、重構和新構的必要?連帶地,缺少人才育成和效益評估的研發機制,更是讓人群服務工作成為一場夸父追日的願力作為,以至於欠缺對結構性環境限制的根本檢討?如此一來,遑論所謂的專業自我、績效責信,僅賸下來的往往是感動行銷的資源匯集以及社福小強的道德包裝?准此,在這裡的反省思辨無非是去深究最佳利益、妳我共好以及如何得以引領良性社會變遷的文明化意義?

 

總之,屬於人群服務的『浮世繪』,自當是有它多面向的描述勾勒,就此而言,關於「金流」、「人流」與「物流」之『三流』一事的延伸性思考,用意就不在於問題的解決,而是議題現象背後的對應性思考,至於,關乎到實然與應然之間的落差或貫通,已然是預伏著下一階段的『浮世繪』面相勾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