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2014年發生於北捷隨機殺人案的凶手鄭捷,已於今年的5月10日晚間伏法,對此,同年3月28日內湖女童命案受害者小燈泡的母親在個人的部落格寫下『唯有當我們瞭解這個人是怎麼一步步走向犯罪,我們才有機會談改善、談預防』的人身感觸,並且進一步提及到得知鄭捷被執行槍決之後,她的心情是『非常糟糕』,原因不是執行死刑的這件事,而是在執行死刑之前,這個國家到底有沒有好好地剖析犯罪者的前因後果,並且給社會一個理解的機會?

誠然,台灣一地在近年來發生諸多震驚社會的「童年消逝」殺人案件,包括有從2011年台北13歲孫子殺死69歲祖母的人倫悲劇到諸多的無差別殺人案件,不難發現的是:這些加害者均成長於資訊社會下的網路世代(1980-1995年亦即約莫21-36歲)抑或是現今即所謂的「滑」世代(phubber),只不過,這背後要面對的乃是媒體科技發展及其所形塑出來的一種新興社會結構,進而引爆出前所未有的各項發展危機,事實上,早在上個世紀末就有學者討論在電子媒體時代底下,所謂的「童年」已然是不再存在的迷亂事實,而現今的這些社會事件,似乎也是應證了被「滑」掉的童年,已經是一去不復返。

基本上,相與關聯的影響因素,除了眾所皆知的家庭問題外,就巨視觀點而言,媒體與生活業已是不可分割的事實,也正因為媒體的多元性、方便性和官能刺激性,以至於造成網路世代下兒童唯一的求知慾,便是如何下載最新的電玩APP,尤有進者,唯一的渴望更是如何爭取到較多的電玩時間,畢竟,身處跨世代媒體的兒童,根本無須提問任何的問題,這是因為生活世界裡充斥著太多垂手可得的一大堆參考答案,但是,也因為缺乏媒體守門員(gatekeeper)的機制設計,以至於出現了早熟而但未臻成熟乃甚至於提早進入社會化之成人世界的兒童心靈結構,冀此,多年下來,我們的新生世代不僅「童年」消逝殆盡,這些人甚或是消失在「滑」世代的暴力情色之中,而毫不自覺。

對此,從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的觀點來看,當可知曉媒體接觸會塑造閱聽者的人生經驗,連帶而來的是在閱聽者長期暴露於媒體下,進而產生累積且全面性的衝擊效果,就此而言,縱然我們都心知肚明媒體世界並不等於真實社會,但是,透過班杜拉(Bandura)的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卻也告誡了我們:人類的學習乃是個人及其社會環境,持續交互作用的一種發展歷程,同時也會受到觀察與模仿、學習生活周遭他人或所見行為的構造影響,僅以2011年台北13歲孫子殺死69歲祖母的人倫悲劇為例,該少年觸犯「殺害直系血親尊親屬罪」,乃是國內逆倫弒親案中年齡最小的嫌犯,凶嫌因從「名偵探柯南」的電視卡通,學會如何詳述所謂的不在場證明,但是,也因為交代得過於詳盡,而被警方識破。

至於,2012年發生在台南湯姆熊男童割喉案的30歲兇手,也是在犯罪現場裡以”輔12級”的電玩《三國戰紀》引誘沒有大人陪同的10歲幼童;另外,震驚國際社會的2014年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兇手鄭捷(21歲,1993年生)喜歡《大逃殺》小說,唯一的喜好便是打電玩,鄭捷父母亦對媒體表示鄭捷喜歡玩殺人與格鬥類遊戲,最後,台北內湖女童割喉案兇手也是30多歲的網路世代,國中階段便常會到網咖找年紀或體形比他小的對象,進行勒索。總之,扣緊從模仿、學習到認同的行為理論,那麼,標舉用以保護青少年兒童的安全成長,跨世代媒體之產量大和輸送快的操作特色,縱使如中國的網路長城(防火牆),仍然還是可以被「翻牆」破解,以此觀之,跨世代媒體挑戰的將會是全球性的規範,其所背負的社會責任也不僅限於膚淺的分級分類,而是該如何在媒體產業的自律以及國家法規的他律之下,恪守職業倫理道德以便能夠讓媒體製作、使用場域及其社會文明,畫上相同的等號?也就是說,媒體科技產業不再是犯罪的代罪羔羊,更不是獵殺童年的劊子手,這才是當下最值得我們去深思的議題!誠然,當媒體與生活已經是密不可分的經驗事實,那麼,「滑」世代所被滑落的就不單單只是可貴的童年歲月,而是某種被扭曲或誤導的心靈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