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女
(中國文化大學兒童及少年福利學位學程研究生)

 

根據綠色和平在2016年以一千份問卷結果,公布「台灣消費者購衣習慣調查」報告,指出以台灣20至45歲人口約888萬人為對象,估計每分鐘就有9.9件上衣、8.1件褲子、10.3雙鞋子被丟棄。然而,便宜華美服飾背後的真相,正是時薪少於13美分(約新台幣4元),每天要工作16小時之血汗工廠廉價勞工努力工作的結果,而廉價勞工的背後更是全球化、民主化、年輕化以及網路化,這四大國際社會潮流共同影響下的產物,冀此,2013年4月24日孟加拉製衣工廠倒塌,造成超過千人死亡,有些品牌和團體便將4月24日定為「時尚革命日」(Fashion Revolution Day)。

首先,整起事件喚起人們對於開發中國家勞工的關懷行動,以及大量衣服被生產而後快速被丟棄及其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再加上脆弱人性抵擋不了資本主義制度設計的遊戲規則所產生的「衝動購物」行為外,近十多年來「全球化」的興起風潮,表現在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傳播以及大量參與等等的個人與集體行為,自然也有讓人迷惘而值得反思的層面,換言之,當全球經濟一體化推倒各國疆界的同時,蛻變成為一種「以全球為場域,以地方為行動」的新趨勢,與此同時,造就了社區居民生活受到地方、全國乃至於全世界等三個層面整合互動的影響,比如2002年的SARS事件與2008年美國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引發的金融海嘯;連帶地,地方性的環境生態問題隨著全球化,國與國之間的經濟發展而有了共伴效應,這也讓我們意識到個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一個人的行為,經常會透過地方、社會、國家、在地世界以參與所謂的全球治理,進而影響整體人類社會行為。

誠然,正當全球環境變遷帶動著人類生活結構也隨之產生變化,個人的價值觀受到影響之際,是否應該要停止追求會危及到人類生存的各項發展性作為,以返璞歸真回到最初的社區認同,藉此重新思索曾經被遺忘的「在地生產」與「在地生活」,同時回歸到文化產業的在地創造與在地服務,藉以進行對於環境生態的保護和有限資源的珍惜。冀此,美國環境學家Bill McKibben於2005年提出根經濟(又稱在地經濟)(deep economy)永續未來的理念,係從人的影響、文化背景、地理環境到產業結構的群聚效益,以構成兼具特色發展的在地經濟模式,從而促使在地文化深耕,凝聚向下紮根的社區意識和向上發展的社區營造,並以價值為其導向的核心理念,崇尚重質不重量的生活態度與生產模式,透過教育的學習,經由知識的傳遞、態度的培養與行為的養成等,來影響從個人到社區團體以及社會整體的價值觀,藉以營造在地的幸福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