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為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係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所委託的一項跨國調查計畫,2000年起,定期針對15歲的學生進行國際性的比較研究,截至2015年為止,有超過70個OECD的會員國與夥伴國(地區)參與該項計劃,約莫涵蓋了87%的世界經濟體,超過一百萬名學生接受評量,除了紙筆測驗外亦有開發線上評量系統。
至於,PISA的評量內涵則是含蓋閱讀,數學和科學三個領域的素養程度,這其中:
(一)閱讀素養:所謂閱讀素養的意旨乃是在於產生閱讀行為的各種情境,對此,相關的情境架構則是概括為:個人、教育、職業、公眾,由於閱讀素養的題材主要是取自生活中廣泛的文字訊息,文本的形式相當多元,比如散文、敘事、論述、廣告文宣、官方文件或聲明、故事寓言、報告表單等。冀此,閱讀素養的評量重點乃是在於對文本訊息的擷取、發展解釋、省思與評鑑文本內容、形式與特色。
(二)數學:主要定義包含數量、空間與形狀、改變與關係以及不確定性等四大概念,至於,所須兼備的技巧有數學語言的理解、建模、解題假設執行,而數學素養的評量架構則是定義為五種情境;個人的、教育的、職業的、公眾的、科學的;除此之外,題材的設計也融入了現代國民都會碰到的全球暖化、溫室效應、人口成長、浮油與海洋、酸雨或運動常識等等等的生活化的課題。
(三)科學:主要概念包含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及地球與太空科學等,在應答能力上,則是要求受測的學生須解釋及預測科學現象、提供假設、使用科學證據並瞭解科學調查,至於,命題領域也會進一步擴及到生命與健康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及科技科學。
PISA每三年抽測1次,台灣則是在2006年第一次參加,2015年,在72個國家或經濟體當中,台灣的數學維持第四,科學大幅進步第4名,但是,閱讀素養卻是大退至23名,遠遠輸給日、韓、星、港等鄰近地區,對此,有學者推測因PISA全面採電腦化測驗,台灣學生對數位閱讀大多只是停留在回訊息、按讚等,不習慣在電腦看完一整段的長文、並且加以統整解釋和批判性思考。
總之,以OECD所公布的樣本題,PISA在閱讀素養方面的取材和題型頗為多元,包括有霸凌、刷牙、運動鞋、流行感冒、勞動人口、犯罪鑑識、行動電話安全性、捐血公告、如何填新相機保證書等跨領域及生活情境,且很多圖表解讀及問答題,這多少是和台灣傳統的國文考題落差很多,但是,未來國語文的寫作能測驗,著重在人文與自然、理性與感性、原理與實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以力求貼近生活經驗和切合社會脈動,進而強化分析理解,這一點將會是無庸置疑的。
資料來源:張錦弘(2016)「台灣學生數位閱讀只『按讚』,缺乏廣度、深度」,
聯合新聞網,2016.12.12。
台灣PISA國家研究中心。
延伸概念:數位閱讀、數位素養、批判性思考
(本則小百科係由王順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