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前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內政部公布所謂的「104年簡易生命表」,對此,國人的平均壽命達到80.2歲,這其中男性77.01歲、女性83.62歲,分別創下了歷年新高,而對比於西方歐美的先進國家,關乎到平均餘命的進步內含,台灣一地的整體表現也是不惶多讓。

基本上,該項人口變遷的觀測指標,還是有它進一步的探究意涵,這是因為:國人零歲平均餘命(即平均壽命)均有逐年提高的發展趨勢,雖然主要是來自於年齡別死亡率的降低,但是,男、女兩性零歲平均餘命差距不斷擴大的客觀事實,亦指涉出來除卻嫁接在性別變項外,從先天基因到後天生養環境的結構性探討,實乃有其通盤深究的必要,就此而言,在這裡的論述真義就不全然只是聚焦在存活年數的長短,而是從量的增加到質的提升,那麼,所謂『平均壽命』與『健康餘命』這兩者之間,又有那些積極性的對應關係?畢竟,估算會有八成以上的男性和超過九成的女性都能活超過65歲,而半數的男性能活過80歲以及女性能活過85歲,對於此一整體的社會事實,又直指出來那些應該要有的策進作為?

事實上,老化(aging)作為一項觀測指標,理當是要糾結包括生理、心理、社會以及文化等等的構面,藉此讓之於老化而來的退化或惡化,有其停損設置的消極作用和社會參與的積極意涵,就此而言,從疾病醫治到健康維護、所得替代、經濟安全、適宜住屋、社會相融、樂齡快活以迄於安寧療護,都要有分類分級且分階分段的處遇目標和服務計畫,以此觀之,要如何將分析對象從老人的個體,以擴及到家人的集體和高齡趨勢的整體單位,從而推動綜融的論述考察,遠地不說,環視以家庭為本位的照顧服務措施,那麼,從第一代祖父母的「就養」、第二代父母親的「就業」到第三代孫子輩的「就學」及其跨世代的「就醫」,點明了對於高齡長者的平均壽命一事,就不應該被切割為僅止於老人個別平均餘命的長短趨勢,而是背後所牽動的長照家庭,究竟要如何培力與充權於家庭,藉此讓家庭兼具照顧的重責大任,冀此,國家機器在這方面的使力作為,就有它嚴肅以對的基本提問;連帶地,扣緊從北至南以及由西到東之於全台各縣市平均餘命的遞減現象,此一城鄉、交通、經濟、人文以及醫療等等相關的資源配置議題,這會是影響該項客觀事實的社會力(social force)所在。

總之,對於關乎到國人平均壽命80歲創下歷年新高一事的延伸性討論,這使得諸如風險分級化、需求多層化、照顧整體化、項目多樣化、福利產業化、服務精緻化、互動人性化、城鄉差異化、福利階層化以及財政懸崖化等等得衍生議題,自然是不可小覷;連帶地,落實在微視層面的論述考察,更是彰顯出來:不同年齡層都應該要學習的『老化教育』、近老或已老人口族群要加以培力的『年老教育』以及要如何與長者相處共生的『老年互動教育』,在在都有它觀念充權和社會教育的迫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