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一則茶餘飯後的市井小事,卻是有它相與對應的社會心理學考察意含。

話說:高雄市1999和市長信箱最近經常收到市民投訴公車過站不停的案件,而且出現了暴增的情形,對此,高雄市府調閱錄影帶追查之後,發現竟然是因為民眾在等候公車時低頭滑手機,以至於當公車從眼前經過之後才舉手,因此,對於該項的錯過情形,市府當局也從善如流製作海報,以盼民眾別再低頭滑手機而搭不上公車。

基本上,滑手機一事,早已經是一項兼具集體性質的客觀現象,對此,舉凡用餐、逛街、上班、看電視、等公車甚至於入睡等等大大小小的生活事,盡滑手機的固著依附性,點明出來因為滑手機所招致產生的諸多症候群,又豈只是看著公車從眼前駛過而無法順利地搭乘,就此而言,一方面除了是就公車司機過站載客的標準作業流程,進行相關措施的檢討外,這當中自然也是要擴及到權利關係或責任歸屬的根本釐清,換言之,即便是標舉以客為尊的促銷手法,但是,隱含『知識導向』的機會教育和觀念充權,亦屬必要且迫切,否則所增生出來的消費糾紛,不僅無助益於問題的真正解套,反而會從搭不上公車以蔓延到日常生活世界裡的各種大小情事,畢竟,大多數情境底下的滑手機舉措施,所可能招致的各種衝擊影響,這已經不再只是侷限於所謂的搭不到公車,而是回應各種社交對應的群居生活裡,滑手機一事所造成本末倒置的迷亂情形,直指的乃是一項應該要有的滑手機社交禮儀,是否社會內化以成為妳、我心靈結構的一部分?

准此,觸目所及的各項滑手機行徑,一方面突顯的乃是一種受到社會影響或情境氛圍的個人現象,另一方面則是從該項滑手機的個別舉措,以進一步地延伸到人際之間的可能拉扯,就此而言,滑手機的單純舉措,背後實則糾結著諸如社會認知或社會認同等等的知覺範疇,也就是說,關乎到滑手機之時機、時宜或時空的再社會化教育,實屬必要;連帶地,關涉到滑手機表現的『行為導向』,這也指陳出來要如何不至於迷失在科技創作之中,那麼,對於手機的盡滑動作就有它回歸到社會交換、人際吸引以及團體動力歷程的基本提問?冀此,在這裡的考察思辨彰顯出來的乃是: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境底下,會出現滑手機的走樣行為?至於,當事者如妳、我又是如何看待該項可能是漫不經心抑或全神貫注的滑手機行徑及其背後所潛藏的認知基模與脈絡環境?

總之,專注於手機螢幕導致搭不到公車的生活小事,還原回到諸如認知、信念、態度、知覺、動機、學習、人格、自我、互動、模仿、說服、順從、交換、對抗信任、攻擊、歸因、過程、從眾、情境、消費、環境、文化等等的社會心理脈絡,那麼,作為載舟和覆舟的「手機」或滑手機行為,理當是要有用以引領文明化變遷的利社會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