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雅云
(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碩士學位學程研究生)

 

近期內陸續所發生的幾起民眾對於醫療人員的暴力相向事件,讓醫療暴力已然成一種揮之不去的常態,此舉甚至於會嚴重傷害到醫療專業和留任意願,對此,除了加速修法以依照「公共危險」來對妨礙醫療的罪嫌,施以「公訴罪」的論處外,相與隱含的結構性意義,是有它深究探討的必要。

猶記當年,選填專科志願時,於電視中看到護理學生正舉行加冠典禮,師長一一為學生點燃手握的蠟燭,此一溫馨莊嚴的傳光儀式,不只是傳遞了護理界薪火的相傳精神,更是彰顯醫療產業犧牲自己、照亮他人的神聖使命,那時對護理界的美好想像,讓筆者選擇走入護理界,然而,因緣際會之下,無緣從事護理工作,雖是被同學們戲稱為護理界的逃兵,但是,看到當今媒體紛紛報導的醫療糾紛和醫療暴力,心裡不禁思忖: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弔詭制度,才會創造出如此不堪的社會現象?

誠然,政府為了保障全民的就醫權益,臺灣早於1995年開始實施所謂的全民健康保險,由全民共同分擔風險,讓民眾得以付出相對低廉的價格,來享有迅速、便利的醫療服務,但是,這似乎也成為醫療供需失衡的共犯結構,對此,從醫療產業的供給端來看,全民健保的給付制度主要為論件計酬,顧名思義就是看越多病人、收入點數越多,而為了避免醫院或醫師浮報點數,健保署建立了核刪制度和總額控管,如此一來,為了競爭生存的利基考量,醫療院所多以剝削方式來壓榨醫護人員,亦即,追求的是看診人數的量化績效,致使服務品質的下降和醫病關係的變質,成為一項預料之中的脫序結果。再者,所有的醫療行為都有其風險性存在,但人們卻冀望醫生無所不能,當醫療意外發生,伴隨著報章媒體聳動的標題,醫生神聖形象的光環也慢慢隨之凋零。

至於,從使用者的需求端來看,低廉的醫療費用和資源的可近性,引發了民眾狂逛醫院和貨比三家的迷亂景象,再加上消費者權利意識的抬頭,多少是將醫療行為視為一項對價性質的消費行為,冀此,倘若是就醫服務不如預期,不是抱怨就是要訴諸於法律,對此,根據衛福部醫事司資料顯示:2012年便有524件的醫療糾紛,每天至少有一名被告的醫師要上法庭,這多少點明了醫病關係已經是出現變質的惡化關係,再加上,病患們暴露在龐雜混亂的醫療資訊當中,對於醫療處遇行為已非能單方面的接受,從而戕害了醫病互動中所需要奠基的信任與互賴。准此,扭曲的健保給付,讓基層醫療人員疲於奔命,而福利化的健保制度,更是讓消費者的假性需求暴增,至於,醫護人員為了能夠在一定的工作時間內完成看診,勢必也會壓縮到醫病問診的可能互動,如此一來,惡性的循環必然是會讓醫病關係加速崩解,以至於醫療糾紛逕自取代了一本初衷的行醫貢獻,而所謂六大皆空的運作窘境,自然是不在話下。

總之,在缺乏時間彼此理解、尊重的情況下,近年來醫療糾紛與醫療暴力的情形時有所聞,醫院已不是白色巨塔,而是只要不滿意人人都能侵門踏戶白色得來速。驚慌的醫療人員想尋求司法的保護、在醫院內部設置更多的門禁管制又或者手拿盾牌。然而,這是否會創出更多的對立與不堪?人的一生總不免會經過生、老、病、死,這四個階段,也就是說,總有一天我們會再醫院相見。在此之前,我們應當有所理解,即使醫療科技再進步,服務我們的不是冰冷的器具、而是跟我們一樣有溫度的醫護人員。針對層出不窮的醫療暴力行徑,除了是要加重罰則和強化民眾的就醫資訊宣導外,現行醫療的給付制度也有進行通盤檢討的必要,諸此種種的策進作為,乃是為了重新建構正向的醫護關係和醫病關係,以營造一個友善的醫療環境,這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參考資料: 王明鉅(2016)。翻轉醫療。台北市:商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