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民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教授
中華民國晴天社會福利協會理事長
晴天電子發票愛心碼9595995

報載印尼政府將從明年(2017年)開始到2019年,逐步減少輸出印尼幫傭赴海外的移工人數,最終是達到零幫傭的目標管理,對此一所謂的「零國際幫傭計畫」,自當有其嚴肅以對的必要。

基本上,對應於目前共計高達有700萬多人的印尼移工,那麼,如何藉由國內工作機會的釋放,以讓印尼出國的工作者慢慢減少,這自然是有它文明接軌的必要性作為,畢竟,有六成的印尼移工擔任的乃是幫傭性質的低階工作,因此,要如何嫁接在產業結構以及人力加值的多重思考,點明了如何得以減少勞力密集的移工人數,這已然不只是印尼這一個國家所要面對的變遷課題,於此同時,從後進到已開發國家的擴散模式,多少會因為社會的文明進化,以展現諸如工作轉型、技術升級以及人力資本投資等等的務實考量,以此觀之,從印尼政府對於移工人數的控管、減緩乃甚至於歸零一事,理當要有見微知末的應變計畫,畢竟,為期三年之分階與分段的「零國際幫傭計畫」,其所下降減少的就不只是幫傭的人數,而是要如何規劃出從供需媒合、專業培力到場域適應等等的配套措施。

以台灣社會為例,根據勞動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在台的印尼勞工有23萬多人,這其中從事看護工作的高達17萬人(約莫比重為74%),合計占台灣全體外籍看護工人數的79%,換言之,印尼勞工的特定勞動族群,已然是台灣長期照顧大軍的主力所在,如此一來,全面撤退所造成的衝擊影響,自當是不可以等閒視之,相反地,近八成的印尼看護,這又何嘗不是突顯出來:關涉到看護工的人力仲介一事,從戰略到戰術的分軌對應,無論是政策定調、外交考量、經濟謀略或是勞動成本,台灣在這方面多少還是處於消極不作為的被動地位,就此而言,如何正視到當前居家型的照顧或照護模式及其相與關聯的配套措施,那麼,所謂的長照議題現象,是要提升到跨部會甚或是國安層級的公民社會變革工程!

事實上,標舉在地生活的安老、養老或恤老精神,這使得類似托兒性質但卻略顯簡易可行的日間托老中心,實則有它嫁接於可近、可及、熟悉、親近與平價等等的運作特性,也就是說,奠基於相濡以沫的地緣關係,那麼,「日間托老」不失為是一種從居家到機構、從失智到失能以迄於從個體老化到集體老殘的可行性選擇(alternative),只不過,日間托老業務的方案評估與設計,往往會因為低階照顧、功能單純、社會參與以及差序格局的社會資本,而增益出來實際操作上的更多難題,這其中包括有在地力量、在地壟斷、在地抗拒、在地威脅與在地競爭等等的競合關係,就此而言,倘若日間托老乃為勢在必行的政策方向,那麼,扣緊人口、文化、地理、產業與景觀等等環境條件的資源配置,就應該要有由上而下的統整機制,而非淪為某種狹隘的地域主義,特別是要如何從村里獨占以擴及到區域治理的日間托老照顧,這多少也點明了革新與革心的雙重進路,實屬必要。

冀此,回歸到在地老化的關懷旨趣,那麼,地方政府對於日間托老的方案規劃,就不僅僅只是由上而下的理念發想,而是需要考量到縣市之間資源不均的結構性限制,至於,基層單位所採行由下而上的運作型態,更是需要嚴肅地考量到如何回應日間托老之於範疇經濟與市場規模而來之專人、專職、專責、專款和專業的機制設計!